找几本好看的小说。

只推一本书。。。。。。。

汹涌的波涛

作者:严阵

沧浪之水清澈见底,可以舔我的流苏;汹涌波涛里的水浑浊,可以用来淹没我的双脚。

是我们积满灰尘的心,在倒出汹涌澎湃的水之后,难以洗刷干净。

以《曾经在世界的尽头》而闻名海外的留学生严阵,近年来厚积薄发,再度发表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或《揭示时代的生命结与变革的希望》,或《当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处境与选择》。其实小说到底是不是小说,众说纷纭。相信你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作者以其雄辩的文笔和行云流水的故事,写出了医学研究生这一池人野心勃勃,没有工作,没有权力,很难扭转乾坤,一举成名。在真实展现其人生历程的同时,也一一解决了困扰他的人生难题。读者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仿佛在欣赏小说,体验现实。

这本书不是言情、玄幻,而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里面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描写,堪称现代版的《天上的官场》,非常适合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看完之后,你会觉得受益匪浅。

《沧浪之水》故事梗概;

父亲出生的时候,因为替同事说了几句公道话,被划为右派,所以也被县中医院开除,把我带到一个小山村当了村医。“我”考上北京中医学院的时候,他看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吼了一声“苍天有眼”,一头栽倒在地上。1985,研究生毕业,回到省里,在卫生厅办公室工作。从此,“我”开始了和同事丁小槐打架的“生涯”,但每次都是“我”吃亏。厅整顿全省中药市场。“我”和丁小槐去吴山调查,那里假药横行,但那是马局长的家乡。回来后,“我”向药监局反映了情况,但丁小槐告诉局长,材料不准确。当我告诉大厅里的老职员颜时,他建议我要聪明些。

会馆花了30万买了一辆进口车。在一次支部民主生活会上,“我”忘记了买车的细节,却没有提到任何人。马主任离开会场后,大家都批评“我”,就连平时关系最好的也说“我”不对。不久后,“我”被调离省厅,去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女朋友知道了这个消息,断然和我分手。

我在中医学会呆了四五年。在此期间,我与市五院护士刘东结婚生子,完成了人生中一个必要的程序。这时,丁小槐已经提到了办公室副主任,搬出了公寓。

儿子三岁该上幼儿园了,我想让他进省直机关幼儿园。“我”想尽办法考上,丁小槐的儿子却考上了。最后,刘东的姐夫找到了一条路,他的儿子进去了。“我”感叹自己的无能。

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省卫生厅派人到湖区进行血吸虫病调查,“我”也去了。在马主任的授意下,调查组在选址和采样方面做了周密的安排,得出的结论是发病率略有下降。“我”知道数据不靠谱,但我自卑,说不出来。回国后,“我”写下了真实情况,想匿名寄到北京,但刘东阻止了我。

这一切让我感到绝望和焦虑。

后来马主任的孙女去省人民医院输液,几个护士紧张得不敢拿针。马夫人听说刘东技术好,连夜派车去接,一枪命中。在病房陪了她几天后,主任老婆主动提出要把她转到省人民医院。多年的愿望一下子实现了,刘东哭了。

中医研究院原院长舒要揭发马主任。已经有50多人签名了。他要“我”签字,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颜。颜建议“我”当晚向马局长汇报。痛苦的选择之后,“我”去了马导演家,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马主任指派我做几件事,我连夜做了。第二天,蜀的战线垮了,签名者找到马亭长表示悔恨。马主任安排“我”申请副高职称,参加博士考试,全部通过。年底调到医政科当副主任,房子也搬到了一套房。

一年时间,老婆搬了,我有了房子,有了职称,有了位子,工资涨了,博士学了,演讲起作用了。这就像一场梦。后来,经马主任提名,“我”被任命为中医研究所副所长。

终于有一天,马主任跟我说,想推荐我当主任。时机成熟,“我”建议马主任卸任后出国考察,看看在洛杉矶读博士的儿子。其实就是为了摆脱他的“听政”。

在父亲的坟前,“我”苦苦思索,为什么当初的想法和理想,都在不知不觉中飘到了另一条路上。答案是,那里有虚拟的尊严和现实的利益,于是“我”放弃了规范和信仰,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

最后,“我”跪在父亲的坟前,烧了中国文化名人的素描。

功能和注释

沧浪之水,问失落的根本原因。

读《沧浪之水》这部小说,简直有一种秘密被泄露的感觉:有些日常生活中人们意识到的事情被说得明明白白,但有些人却一直在暗中实践,受益匪浅。这怎么能不让人顿时目瞪口呆呢?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小说在“找出决定命运的看不见的手在哪里”上有了进步,虽然不能说作者把世界一个个看清楚,但可以说作品确实有未被发掘的一面,尤其是官本位文化的实际力量和渗透,以及对权力崇拜的危害。更难得的是,这部小说还写了一些看清真相的人迷失在一个更高的真相中,于是作者试图追问迷失的文化根源。这超出了官场小说的一般模式。我觉得现在有些官场小说在沧浪之水面前会变得很淡。

对苍作品的这种评价,首先是基于当下创作中的一种氛围和弊端。现在官场小说或者反腐小说这种体裁挺流行的,也很吃香。仔细想想,情况就是这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贪官多,文学中难免有强烈表达反腐主题的作品。或者扩大一下,虽然不一定是反腐反贪,但也离不开官场的变化和官海的动荡。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潮。当时,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沃瑶的《二十年奇遇》风靡一时。当然,它和今天不一样。但就文学创作规律而言,不能保证当年的问题在今天不会重演。鲁迅先生批评说,谴责他的小说大多是“肤浅的、表面的”,“官场的把戏大同小异,但都是长做的,也就是一样,是时代要求的,所以能很快得到”。他还说,“如果你珍惜描写,那会稍有触动,但对你来说只会是一个故事。”总的来说,他们只是满足了社会一时的需要,停留在嬉笑怒骂的欢乐中,缺乏艺术性和典型性的提炼,缺乏“忏悔”和对人性的思考,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感人的力量。这不是很像今天的创作情况吗?难道有些作品不是满足于纪录片、问题和案例,或者仅仅是依靠那些令人惊叹的事件来搅动读者吗?

汹涌澎湃的水波是不同的。它无情地揭露了虚幻的真相,深刻地揭露了权力和金钱对精神价值观的腐败,表现出敏锐的眼光和“片面的深刻”。写非常时期人的扭曲并不太难,难的是写日常生活中人的变异扭曲过程。这本书的作者基本做到了。这本书不仅擅长讲故事,还诉诸哲学。既充满感性,又讲究智能。不是那种用一些傻乎乎的笑声讲一个关于贪官的有趣故事的小说,也不是那种“谴责”腐败以获得宣泄感的小说,更不是那种认为写得越高,腐败金额越多,越深刻的小说。它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不依赖于惊人的故事,而是试图在平凡的生活中深挖根源,尝试提出关于时间、价值、意义等人生哲学的问题,提供一些不一定准确但独立思考的经验。比如知识分子心目中所谓的孔子已死,所谓的相对主义,无止境的市场,都是作者对价值失范现象做出的思想文化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思想小说,一部哲学小说。

然而,这部小说并不缺少形象的丰满和生动。两个主要人物迟大伟和马垂章写得很有深度。他们不仅是当下活生生的人,也是当今现实中一些流行观念和主导精神的代表,其复杂的内涵发人深省。先不说马垂章的习气和长相已经深到可以做官了,但是说迟大伟“当年自杀”的过程特别惊心动魄。当初他作为一个崇尚圣贤、维护平民尊严、愤世嫉俗、立志为天下为民而活的诚实坦率的青年,非常可爱。他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基础与他父母的追求和我们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所以他表现出刚健、善良、谨慎和独立、自强的感情。后来发现自己“只是无欲无求”了好几年,却一无所有,郁郁寡欢。在物质环境的压力和他人的劝说下,他突然“完全觉悟”,他的神圣感逐渐被摧毁,他欺骗自己,为了赢得自尊,必须首先放弃自尊。一旦他抛弃伦理,蔑视永恒,他的生活就会轻松得多。他奉承,奉承,背叛,奉承,无所不用其极。短短几年,他几乎什么都有了。最耐人寻味的或许是他后来成为反腐明星,在官场如鱼得水。当然,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是没办法。他的精神衰退和有意识的自省是相当深刻和值得警惕的。这部作品中有很多东西可以谈,我想指出的是,这也许是最重要的。

摘自2002年6月23日《中国读书报》。

下载地址(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