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达到了现在的水平。这个水平有一个评价尺度,用什么尺度去衡量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中医而言,近代史上有过很多存废之争,但最后中医走到了现在。那么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目前就业情况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一些调查中分析出来。

1.1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巨大。2002年7月,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65%,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2%。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70%,本科生83%。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3%,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4%。2005年一次性就业率72.6%,本科生81.7。不难看出,历届本科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但到了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65,438+0.065,438+0%,在所有专业中排名倒数三,而中医专业则更低,在所有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二。此外,上海市教委在2007年7月公布的2003-2006年就业率较低的38个专业中,中医学被列入其中,就业率排在最后几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医就业的严峻形势。

我们来分析一下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的毕业情况。所谓七年制,就是在五年制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年的教育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上本科水平应该高于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以说是中医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从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以下特点:

(1)毕业生倾向于从医院工作转到其他行业。91 92毕业生都在医院工作,但是从93级开始,就有跨专业的工作了。93级为0.53%,94级为11.11%,95级为23.53%。由此可见,跨学科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

(2)就业医院水平。91 -95毕业生在三级医院的就业率从93.75%逐渐下降到75%,在二级医院的就业率从6.25%逐渐上升到25.00%。

(3)就业意向合规性。从91 -95,完全符合度从72.27%下降到5.88%,不太符合或不符合的逐年上升,从5.56%上升到17.65% [1]。

从以上不难看出,目前即使是七年制中医毕业生的就业也有所下降,就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相比之下,五年制中医毕业生的就业就更难了。

2.就业困境分析

2.1供需影响

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在当今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方便和疗效,而中医的弊端日益暴露,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相矛盾,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不如西医。所以近年来西医大行其道,而中医一直在走下坡路。全国各地的市县级中医院,要么勉强糊口,要么名为中医实则西医治疗。这样,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急剧下降。②另一方面,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没有明显下降。不仅中医院校在招生,其他非中医院校的医学院校也在招生中医专业的学生。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2所中医学校,45所中等中医院校,以及52所综合学院和184多所卫生学院开设中医专业,进一步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2.2教育教学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科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学科教育发展缓慢。中医创立至今已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医自身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仍然倾向于临床学科,更加重视中医临床职业教育的建设,忽视基础学科的教育。65438年6月至0997年4月,国务院调整中医类别,在硕士、博士层次设置医学专业学位和有专业背景的医学科学学位。医学逐渐确立了“具有医学专业学位的学位是医学应用型人才;医学学位是医学研究人才的新概念。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授予学士学位,不授予专业学位。在临床人才劳动力市场上,本科生被医生等应用型岗位录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的规范化,改革正在逐步进行。除了大医院,其他医疗基层岗位的医生即使想中医毕业也会变得非常挑剔,中医本科毕业将面临危机[2]。此外,大量中医本科生通过深造来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进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导致中医毕业生就业渠道趋于狭窄。

(2)学校教学制度的影响。一方面,目前全国有30多所中医院校,承担着接收大部分中医本科生的任务。此外,其他医学院校也有中医专业,总招生规模也不小。但是,长期以来,招生规模并不能准确考察社会需求程度,这必然导致大量冗余人才的浪费,从而造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报考中医的学生大大减少。但由于学校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利用各种手段达到招生目标,导致大量报考非医学方向的学生转到了中医专业,他们大多对中医没有潜力或兴趣。这样一来,不仅耽误了学生的人生发展,还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转行,对中医专业的毕业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3.解决中医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

3.1深化中医教学体系改革

(1)教学改革。明确中医本科专业的教育性质,了解相应的社会需求,理顺中医专业的就业关系。首先要改变中医本科专业临床专业化培养的长期方向,加强对本科生的学历教育。坚持本科专业教育在学位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推进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确立中医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中医本科基本学科规范[1]。

(2)招生规模和招生方式的变化。根据社会需求全方位调整招生规模,紧密适应当今社会生活,加强与就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结合以往的经验,对每年的招生规模进行一些研究和统计,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招生模式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中医而言,不同于其他非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中医独特的知识体系要求初学者具备一些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个人条件,如兴趣、个人禀赋、家庭背景等。,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中医。如果盲目接受中医的学习,不仅对自己有害,对中医本身也是有害的。所以,就中医的招生条件而言,可以考虑设置一定的标准,比如编制《中医职业倾向测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3.2中医学科的自我转型

中医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来看,几千年来我们很少进行理论创新,只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解释古籍上。谁敢用科学手段尖锐地指出一个医生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医标准化是未来中医的工作中心(包括语言和理论的标准化)[3]。中医的未来必须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拘泥于前人的成果,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中医要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使之更科学,更易操作。《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度,医学本科专业为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医学、护理学。因此,要考虑到中医各分支最终统一为中医学的变化方向,对所有学科进行调整,实现平稳过渡。

3.3学校自身的相应对策

(1)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所谓职业规划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的结合。他们在主客观条件下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测量、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权衡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安排。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职业规划很重要[4]。

(2)完善就业指导。每个学校都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要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指导,直到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局限于某个就业领域。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必然带动医疗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在医院工作不是现在医学生的唯一出路。只有改变就业观念,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