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绿如蓝》里写的是什么植物?
“日出红花胜于火,春江绿如蓝”出自唐代白居易《忆江南好》。1,原文
江南的风景很美,如画的风景早已为人所熟悉。当春天来临时,太阳从河面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红色更鲜艳,绿色的河比蓝色的草更绿。怎样才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2.翻译
江南的风景有多美,如画的风景早就熟悉了。春天来了,太阳从河边升起,让河上的花比红更鲜艳,绿河比蓝草更绿。人怎么能不怀念江南呢?
3.笔记
①忆江南:唐·焦芳的名字。作者在题注中写道:“这首歌又叫‘谢秋娘’,每首五句。”据乐府集记载:“《忆江南》中有一个叫‘望江南’的人,因白词而改名‘江南好’。”到了唐末五代就成了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②熟悉度(ān):熟悉度。作者年轻时去过江南三次。
③河花:河边的花。我说的是河里的浪。红色胜于火焰:鲜红胜于火焰。
4绿如蓝:绿色比蓝色更绿。比如用法还是“余”,表示超过。蓝色和蓝色的草,它们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蓝绿色的染料。
4.欣赏
白居易曾经做过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做过一年多苏州刺史。年轻时,他浪迹江南,曾在苏杭生活。应该说他对江南很有了解,所以印象很深。他从苏州刺史病退回到洛阳十二年后,67岁时写下这三首忆江南的诗,可见江南的胜景在他心中仍历历在目。
用十几个字概括江南的春色并不容易,但白居易巧妙地做到了。他不再描写江南常用的花和莺,而是以江为中心开始写作,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的对比,展现江南明媚耀眼的春光。在大诗人杜甫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色调的描写手法,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排白鹭冲天”,“江鸟过白,山青水白”。两种不同的颜色相映成趣,使得诗歌明亮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能看出来,比如“晚霞烧红,晴空比蓝”,“春草绿时更梦幻,晚霞浪红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红柱三百九十桥”。所以,在白居易的笔下,江南的春色从第一天起就有了色彩,江里的花,江水,因为晒、染、衬托的方式,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画面。颜色艳丽夺目,无需多加联想。江南的春色已经扑面而来。
这个词形容的是江南春色,第一句就是“江南好”。用一个简单生动的“好”字,抓住了江南春色的全部美好,作者的赞美和向往也包含其中。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善”,我们才能无止境地“记住”。所以这句话有暗讽“能不能忘了江南”这句话,并与之有关。第二句“我曾经熟悉的风景”,指出江南“好”的风景不是谣言,而是作者在杭州外出放牧时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这样既落实了“好”字,又照顾了“记忆”字,是连接一篇文章意义的绝妙笔墨。三四句话生动地诠释了江南的“好”,突出了江花的鲜艳色彩和红绿的河流,给人以耀眼的印象。其中既有同色之间的相互对比,也有异色之间的相互对比,充分显示了作者良好的上色技巧。文末以《可否忘江南》收全诗,既表达了生于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景仰和留恋,又营造出一种绵长持久的韵味,将读者带入了缠绵悱恻的境界。
5.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 ~ 846),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被誉为“诗圣”和“诗王”。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流传至今的有白的《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炭人》、《琵琶行》等。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白元(白居易之墓)位于洛阳南部象山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