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欣赏
对联的内容
对联的内容应该是对联鉴赏最重要的部分。不知是否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待对联的内容:
先来看看对联里的句子是否通顺。我们在看小说,背诗,欣赏戏剧,看影视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句子不通顺,直接影响表达。前面说过,有些人在创作对联时,有时为了某个字或几个字,而没有照顾到整句的连贯性,使对联的句子显得晦涩难懂或牵强附会。如果是长联,就要先断句;如果连断句都解决不了,直接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更谈不上欣赏了。仅仅做到句子通顺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句子之间的层次是否清晰,上下部分是否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否有语序颠倒和言语矛盾。我觉得还是不要欣赏那些连句子都不懂,或者不按序,莫名其妙的对联为好。——这应该是鉴赏对联的第一步。
第二,看对联的内容。如名胜对联,是写风景还是写人?是关于历史还是传说?是褒是贬,是褒是贬?是叙事、描写、议论还是抒情?是包含了作者的感情还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感情?如果你欣赏历史名人纪念地的对联(如武侯祠、关帝庙、岳飞庙、汉禹庙等。),你必须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所了解,比如他的出身、经历、主要功绩、功绩、历史上和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等等。如果你欣赏佛教寺庙的对联,你也要了解一些佛教常识,佛教术语,以及这个寺庙与其他寺庙的区别(比如北魏时佛法修行的登封少林寺)。它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庭;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欣赏道教对联,也要有一些道教常识,知道一点道教术语,以及这个道观的独特性(如陆毅的太清宫,是老子故里为纪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筑)。如果是著名景点,就要对景点有个大概的了解,比如它的位置,发展年代,名字的由来,有哪些著名景点,历史上有哪些人去过,现在还有哪些遗迹(比如辉县的百泉,因泉水注入渭水而得名,叫“渭源”)。威远寺始建于隋代,随后亭台楼阁、石桥林立,成为湖光山色秀丽的旅游胜地。皇帝、高官、学者、单身汉都曾来此参观、隐居、讲学。有许多纪念晋代隐士孙登的景点,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少夫子庙,纪念明清学者孙奇峰的孙奇峰庙,以及民国时期为纪念冯玉祥而建的全峰亭等。总之,要了解这个景点相关的一切。否则会直接影响风景对联的观赏性。
比如洛阳北陆祖庙的后殿是链接的:
东南有秦岭,千层崔岱面对凤凰阙。
听西北洪水,浪出龙门。
这是一副关于当地风景和地理位置的对联,从中可以知道寺庙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山上。但这与吕祖无关。
如百泉少夫子庙与让阁挂钩(题目由清末光绪建辉县令康增定):
精入神,皇极实用60卷。
彼此对应,夏风循着这条轨迹走了500年。
全书第一部分“意入神精”,出自《易经》系词下,意为研究精微之意,进入玄妙之境。用于哲学家,非常恰当。《帝王学天下》是邵雍的主要作品之一。第二部分是北宋邵雍之后约500年,孙奇峰来此继承事业。《周易·干》中的“和而不同”,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呼应。和前面的“专注”是一样的。“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君王,必有名人(天下名人)。”
看一副对联,尤其是名胜古迹的对联,并理解其内容,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做什么呢我建议:一方面,平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所谓“处处注意就是知识”,所谓“用时恨书”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去某地旅游,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一些相关资料。这是紧急情况。如果你想去少林寺,有很多关于少林寺的书。你可以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建于公元495年北魏)、相关历史人物(如达摩,他从南朝渡江而来,曾教禅宗十年,后将衣钵仪传给二祖惠科)、历史事件(如初唐十三棍僧救唐王)、地理位置和环境(西北嵩山少室山脚下)这样,如果你在那里遇到相关名胜的对联,也不会束手无策。
如少林寺大门外的西石广场:
心传古洞,颜冬雪抱神膝。
与峰面对面,静夜风闻金声。
第一副对联说,佛法修行在寺后山洞,神光在雪中求法。“申光”,一个人的名字,常见姓纪,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玄学。有一年冬天,我去少林寺求法,在雪地里站了一夜。直到雪没膝深,达摩依然不为所动。他用匕首砍断了左臂,达摩见他如此诚心,便赐他《楞严经》和一件披风法器,取名惠科,成为禅宗二祖。底线说少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苟山。金梓,周灵王王子。传说他喜欢吹笙,当过凤凰鸣,游历于伊洛之间,后乘吊车登上苟山顶(在今偃师市)。
另外,还要看对联中的典故是否恰当,这方面也要特别注意。
比如民国时期辉县百泉清辉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张飞然:
逝者如斯,已无昼夜。
献给耳朵,才能拥有一个国家。
可以参考《统战前序》:“民国二十五年春,余贝下班来到拜泉苏门山,在四川废墟中看到一个儿子,就觉得自己写的就是这个。”第一部分出自《论语·子涵》:“子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所有过去的时事,就像这条河的流水一样,无法回答,也不会因为昼夜的交替而停止。这个典故很贴切。第二部分,“用心去听”,出自孟子惠亮王上:“用心去做。"
我们经常看到的名胜古迹对联,往往含有典故,或者人物(如籍贯、经历、官职、政绩等。),或地理,或史实,或传说,所以一定要仔细考察。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典故,恐怕就无法欣赏。再比如少林寺大门外西施坊的对联,也包含了几个典故。
可以说对联的内容是可以阅读和理解的,对联的欣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