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张仲景心好。
开场白:中医是中医的一大宝库。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了665,438+06种中药材及饮片。这些中草药很多都是用了几千年,凝聚了无数前辈的智慧和经验,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今年,常备药盒版开设了“本草溯源”专栏,邀请药学权威专家为读者解读每一种中药背后的典故,并给予实际指导。
麻黄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为什么叫“麻黄”?众说纷纭。有“其色黄而味麻,故名”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麻黄可以全身入药。草质茎为“麻黄”,根为“麻黄根”。虽然是同一种草,但作用却大不相同。茎可以出汗,根可以不出汗。一旦用错,他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所以有人称之为“麻烦草”,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麻黄根”。
麻黄的应用最著名的方剂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张仲景也可以说是把麻黄用到了极致的医生。《伤寒论》中含麻黄方剂14首,《金匮要略》中含麻黄方剂13首。疾病涉及外感风寒、咳喘、水肿、风湿疼痛等,有很多人因此得救。
麻黄辛温,属于辛温解表药(又称散风寒药),被称为“解表第一药”。中医认为感冒是由邪气从外面侵入人体引起的,要用发散的药物祛除。感冒可分为风寒和风热。麻黄为温药,能散风寒之邪。所以主要针对风寒感冒。常见症状有轻度发热、重度恶寒、头痛、全身疼痛等。这就是“麻黄汤综合征”。除了感冒,麻黄与其他药物结合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比如可以宣肺平喘,杏仁可以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喘息;本品能利湿消肿,在治疗水肿表证方面与白术相当。
现代研究发现,麻黄含有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发汗、解热、镇咳、平喘、利尿、抗病毒、抗过敏、降压、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为传统医学和现代治疗其他疾病提供了有力依据。
麻黄每日用量为2 ~ 9g,用量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气候、地域等诸多因素。麻黄有三种形态:生麻黄、蜜炙麻黄、捣碎麻黄。生麻黄发汗作用最强,蜜炙麻黄主要缓解哮喘,麻黄泥发汗作用最慢。故宜用于发汗利尿,止咳平喘,毛用。
麻黄发汗作用较强,阴虚体虚、多汗盗汗、肺肾两虚哮喘者忌用或慎用。麻黄能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高血压失眠患者也要慎用或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