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村医口中的农村疫情(有疫情的村医的故事)

“新国十条”发布后,各地迎来疫情感染高峰,导致退烧药等疫情相关物资供应紧张。连日来,多个城市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药品供应能力。但防疫能力较弱的农村仍面临药品短缺、人力短缺等问题。

在12年2月26日下发的通知中,国家卫计委提到,要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作用,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配备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制氧机等辅助治疗设备。建立健全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机制。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提高农村重症救治能力,为农村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提供医疗保障。

随着春节返乡潮的到来,一些基层医务人员开始担心农村的医疗体系能否承受更大的压力。

2月26日,65438,来自陕西、河北、安徽的三位基层医务工作者与《中国新闻周刊》畅谈当前农村防疫形势。

他们的经历或许能为其他农村地区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提供一些启示。

以下来自村医口述。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村医杨春

"剩余的药可以维持三天."

大约从65438+2月20日开始,看医生的人增多了。

最多的时候一天几百人,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3、4点,医务室都是人。

大多数人的症状是发烧、喉咙痛、咳嗽和全身疼痛,有些人吞咽困难,吃不下东西。体质虚弱的患者除了对症下药,还需要静脉点滴补充能量。

我们村常住人口4000人左右,其中老人近800人,总共只有两个村医,压力很大。忙不过来,只好找家人帮忙,但他们不懂医术,只能帮忙。

农村最大的问题是缺医少药。疫情政策改变前,门诊除了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每天来熬药打点滴外,基本没有人,我也没想过囤药。

“新国十条”政策实施没几天,镇卫生院院长就发来消息,提醒我们准备好药品,以应对接下来的疫情,最好买三到六个月的量。但是没那么多钱,2月12去下单的时候也买不了多少药。

在药企这边,一次只能采购1,000元左右的药品,比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清热解毒、退烧的药品,只能买几盒,根本不够用。

没有药,只能限制村民买药。有人让我准备药,我基本拒绝了。我们还为有症状前来救援的人开箱一箱药,每人最多开3天的药。

即使省了钱,也还是远远不够。比如退烧药安乃近,我之前准备了三大瓶,一共几千片,现在每天至少卖四五百片,剩下的不多了。

药丸不够了,我们就用中草药,按照县医院新冠肺炎的处方熬制药包。每个人都有两双,加上一点西药,也能缓解症状。基本上喝两三天就好了。

麻烦的是,从65438+的2月26日开始,中药也开始短缺,药包煮不开了。

我有两个村医因为缺药,正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试图通过针灸退烧。

除了缺医少药,村民的医学知识也很有限。很多人有了症状,不会第一时间去看医生。有些人有药,但不知道怎么吃。有些老年人在半夜出现问题,天亮后情况可能会变得严重。所以我还是需要每天给他们做一些科普,包括怎么用药,怎么物理降温等等。

如果有紧急情况,比如孕妇或者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发烧太厉害,我会尽量去他们的上级医院治疗,怕耽误时机。

好在村里最近感染的大多还是青壮年,老人不多。然而,当春运热潮过一段时间回到家中时,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将陆续回来,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到时候县医院和市属医院的压力会更大。

我粗略算了一下,剩余的药目前维持不了一周,最多能维持三天。这两天只能吃少量的药。

不仅是农村的诊所,镇上的医院,县城的医院,药品存量都不乐观。也有县医院的同事从我这里买药带回家给亲戚吃。

这是我最担心的。如果没有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会继续增加,会很麻烦。

这几天卫生局也在统计各个诊所和诊所的药品,但是药品短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希望药品能尽快到位。

河北邯郸市方寨镇乡村医生李良

“我在感染高峰期之前就吃药了,但是人手不够。”

邯郸农村地区的感染高峰期在2月5日15前后的一周。

这期间我的诊所从来不缺药。因为在疫情高峰期之前,卫生局就下发了准备药品的通知,我当时也差不多准备好了。接下来的几天,我自己开车去了药厂,很幸运,拿到了一些药。虽然没有布洛芬,但是我这里有扑热息痛和安痛宁注射液,还有清热解毒的清开灵和利巴韦林注射液。虽然不是特效药,但都有效果。

因为提前存了药,所以价格没有太大波动。除了诊所,这里还有几家药店,村民对常用药的价格都很清楚。

我们门诊的退烧药基本都不是板药,而是一瓶1000的扑热息痛,进价才几十块钱,一个人分几片就够了。所以一个人看病,两三天的药八九元甚至更多。

如果出现新冠肺炎的症状,扑热息痛应加上一些抗病毒、镇咳和祛痰的片剂,或应加入维生素C和板蓝根。

然而,诊所的条件仍然有限。没有核酸检测,我们没有抗原试剂盒,没有血氧仪进行强化监测,只能根据症状对症下药。

还有一部分人发高烧,或者过了几天症状还没有缓解,身体不好,需要打针和一些营养液。

虽然不缺药,但是特别缺人手。我们村1200多人口,常住人口700多。但是,除了村民和周围的村卫生室,很多村民都会来找我。

感染高峰突然到来。在农村地区,基本上一个人有症状,很快就会被感染。最多的一天,超过65,438+030人来到诊所。除了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前来就诊,排队的人都排在门外。

天气很冷,很多人都在喊发烧,嗓子疼,浑身疼。我一个人应付不来。

处理完来门诊的病人,我还需要去村里看病。有些人发烧严重,无法下床,有些老人已经行动不便。

高峰时间开始后,我自己也被招募了。前一天晚上10刚送走病人,凌晨3点有人敲门,说我家发烧40度,他们自己不行。早上7点,门口又开始排队,一直忙到下午2点。嗓子冒烟,站起来有点头晕。从医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

好在高峰期这里没有出现感染后严重或者基础疾病加重的老人,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医疗条件比偏远山区好,从来不缺药。

另外,以前我们村医务室、卫生院为65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我很清楚村里谁有慢性病,谁有基础病。疫情过后,我也会定期打电话,问有没有发烧,或者看病有没有困难。如果有紧急情况,请联系救护车转诊。

现在,这里的高峰期基本过去了,上级政府也启动了应急供应保障机制。更多的药品开始向基层农村倾斜,周边乡镇的药品短缺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光华村医生郑福仁

“没有被感染的老人暂时不要出门。”

我74岁了。我是一名癌症患者。前年做了大肠癌手术,之后一直在化疗。今年我会再检查一次。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我的肺部。

光华村位于皖南山区。全村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800多人,其中老人和小孩约占三分之一。

我身体不好,没去村委会的诊所,改在家里给村民看病。自己床上动不了的都生病了,我也没办法一个个去看医生。

最近一周,来我家看病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尤其是这两天,这里的退烧药都没了。我联系了药品公司,他们说正在找药,拿到了会联系我。

前几天有爱心人士帮我们在网上筹集药物,给我们邮寄退烧药和感冒药。

65438年2月27日收到一盒感冒灵颗粒,一盒对乙酰氨基酚和大量口罩。这些药品分发给受感染的村民,也就是一个家庭,远远不够。

我被招募后,家人很快被感染,躺在床上咳嗽。原来他们还能帮忙,现在没办法了,我只能自己坚持。

我是村里唯一的医生。该村距县城30公里,距市区100公里。很多老人都指望着我,我不能躺下。

取消核酸后,因为没有抗原,我没有办法准确判断来这里的人是新冠肺炎患者、冬季流感还是普通感冒。我只能根据经验对症下药,灵活掌握。

我每天早上七点开门,晚上要忙到七八点。最近每天都有20左右的人来家里看病,大部分都是吃药。如果能口服,就不用打针输液了。开的药主要是镇痛、解热、抗病毒。

还有一些人来找我买备用药,怕他们生病了,我这里停药,去县城不方便。但是我现在很缺药,不能卖给他。如果有老人或者症状严重的人想晚一点吃药怎么办?我要给他们留一些。

没有药,只能告诉他们,如果症状较轻,可以携带。如果发烧头痛,吃药前不能携带。身体状况实在不行,赶紧去了县医院。

在我们县医院,很多医护人员也被感染,不得不在家休息。他们也很紧张。

村里大多数80岁和很老的人都没有被感染。但是他们身体不好。如果是突然感染,情况可能会更严重,治疗起来会更麻烦。

所以我一再告诉那些没有被感染的老人,现在尽量不要出门,减少与外人的接触,尽量避免大病。

作者:王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