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清热方剂有哪些?
1,清热中药方剂
竹叶石膏汤
材料: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主治:伤寒、热病、暑热、气伤津伤。体热、出汗、胸闷、恶心、口渴、失眠、舌红少苔、脉弱。(此方常用于脑膜炎晚期、暑热、中暑等患者。,都是被余热和气血津液所伤。消渴多饮属于胃热阴虚患者,也可使用。)
葛亮粉末
配料:川大黄、蒲消、甘草各20克,栀子仁、薄荷叶(带蒂)、黄芩各10克,连翘40克。
主治中上焦积热,烦躁多饮,面热头晕,唇焦咽干,舌咽肿胀,目赤流涕,颌硬,口唇肿痛,鼻涎稠厚,睡眠不安,谵妄,便秘,小便赤,惊风,舌红苔黄,脉滑。
普济消毒饮料
成分:黄芩15g、黄连15g、陈皮6g、甘草6g、玄参6g、柴胡6g、桔梗6g、连翘3g、板蓝根3g、马勃3g、牛蒡子3g、薄荷3g、僵蚕2g、升麻2g。
适应症: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部红肿热痛,睁不开眼,咽喉不利,舌燥口干,舌苔白黄,脉强。(此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回流障碍等患者。)
左金湾
成分: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主治】肝火犯胃。胁痛,吞酸嘈杂,吐音,舌红苔黄,脉数。(本方常用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等肝火犯胃者。)
薤白散
材料: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炒)3克。
主治:肺热咳喘。气喘咳嗽,皮肤蒸热,尤其是日喂,舌红苔黄,脉数。(可用于儿童早期麻疹、肺炎或支气管炎等。)
卫青粉末
配料:生地黄6克、当归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性头痛,面颊发热,牙齿喜寒恶热,或出血,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唇颊颊肿痛,口舌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此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胃火患者。)
2.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玄参和玄参的根,含有玄参苷和环烯醚萜苷。还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实验表明,玄参的水提物、醇提物和水煎液具有降血压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强心的作用;玄参属植物的多种入侵因子具有解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具有滋阴降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发热、烦渴、斑疹、骨蒸劳、夜间失眠、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咽痛等症。
用量:6-12g;但大便溏薄、痰湿过多者不宜使用。
2.夏枯草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或全草,含有三萜皂苷和齐墩果酸、挥发油、维生素、氯化钾等。药理研究证明,夏枯草全草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煎剂对一些常见皮肤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具有清肝泻火、散结降压的作用,适用于肝火引起的目赤、眼痛、流泪、头痛、头晕等症。用于治疗痈、疖等。痰火郁结所致。
3、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的花蕾,含有绿原酸、肌醇和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金银花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多种致病菌和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体现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毒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热毒上盛之症,如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等。
用量:一般6-12g;但不适用于感冒疮流虚损、流脓清、无热毒者。
用量:一般9克左右。
4.地骨皮
枸杞皮是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含有肉桂酸、多种酚类、甜菜碱和亚油酸等。地骨皮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降血糖、降低血清胆固醇、抗脂肪肝,其浸剂可显著降低动物血压。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具有凉血、解表、泻肺热的作用,适用于劳累盗汗、潮热、肺热咳喘、吐血、鼻衄、痈肿恶疮、肺结核、血热高血压。
用量:一般3-9g。
5.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决明属植物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含有蒽酯、蒽醌苷、决明和维生素a,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具有降低血压和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具有抗各种致病菌和软便腹泻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清肝明目、利湿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肝火或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涩痛、羞明流泪。此外,对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也有疗效。
用量:3-9g,捣碎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