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脉中医

早期的切脉法比较复杂,需要在头颈、手脚等多个部位切脉。以后将逐渐简化为只按腕部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古代医生对这个短脉部分做了很多文章。他们把这个长约一寸的脉搏,从手腕上的横条分成寸、关、尺三个部分。

左右手的寸、关、尺属于不同的脏腑,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理变化。其中,右寸映肺,右关映脾胃,右脚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和膀胱。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寸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面的心肺(上焦、呼吸、循环系统);中间部分对应肝和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尺骨对应肾和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就这样,小小的“寸口”变成了人体内脏的全息窗口。

这还不够。切脉时,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按脉,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进行“浮动”;适度用力按压,直到肌肉“中”;用力按压,直到筋骨“下沉”为止。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个阶段,合称“三阶九阶”。不同手法获得的脉象有不同的临床意义。通常脉象浮于外,则病位浅,沉于内,则病位深。

切脉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首先需要安静,包括外部环境的安静和医患双方的安静。病人要休息一会儿再切脉,等安静了才能切脉。诊脉前,医生必须冥想,调整呼吸,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指上,仔细按压一分钟以上。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手腕和手掌向上伸展。

其次,医生要适时使用三个指定位,即先指定中间的关部,再根据患者的身高调整三指的密度。如果病人个子高,手指要稀疏;个子矮的人,手指要密,小孩用一指(拇指)切脉,不考虑三个部位。

学习脉诊,首先要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和“正常脉”。脉率每分钟70-80次左右,节奏规律,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僵不弱。然而,正常的脉象往往随季节、年龄、性别和体质而变化。如春夏秋,脉多浮,脉强;冬天脉象大多淹没在水中。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中青年人脉搏越强越强,老年人脉搏越弱;高网多长,矮网短,瘦网浮,肥网重;饱腹感和情绪激动后的脉搏有多快多有力,饥饿时的脉搏有多弱。如果发现相反的脉象,如冬脉浮、胖网浮、细网沉等。,说明脉象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