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木版年画的由来
梁平平金镇1536,一个用红纸搭建的绘画室首次出现。当时画室在红纸上用墨水印出单个图案和神像,以满足人们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开始制作年画。清朝乾隆年间,年画业成立行会,名为“梅葛会”,染纸、年画业主捐资兴建梅葛庙。每年农历六月16都会召开一次会议,祭祀梅葛大师,讨论决定帮会的一切事务,协调帮会内的一切事宜。
清代梁平木版年画“名扬京城”,畅销东南亚。据《梁平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在宜昌、沙市、汉口均有分店,产品销往陕西、西南及长江流域,颇受欢迎。据调查,当时的年画作坊有元兴、新力、正兴、恒泰正、德和泰、凤翔云和王尧门神。“屏中闲散的朱先生,官绿榜上又有了新的黄颜色,在北京省内更是大名鼎鼎,是个金水土的门神。”这首竹枝词讲的是清代梁平年画的鼎盛时期。
从1913到1934,梁平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每年生产上百万幅,不仅满足了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还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民国初年,一位王兴创始人将年画印刷业传播到元坝驿(今梁平袁遗镇),取名“坤发号”。由于众多的年画作坊,平金和袁遗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刷坊街”。梁平县有30多个作坊,年画手工作坊很多,从二三十个艺人到四五十人,从业人员上百人。年画从单色发展到多版彩色套印,并在此基础上手绘而成。工艺由简到繁,品种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当时小镇一半是作坊店铺,一半是客栈、茶馆、酒楼。在订购和销售年画的旺季,全国各地的商家云集,被称为“小重庆”。典型的绘画室分为两层:前面和后面。底层的多个楼梯通向上层,用于处理每个过程所需的材料;二楼连成一个作坊,工匠们按照年画的制作流程排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苏联、美国、法国的博物馆收藏,蜚声海内外。20世纪末,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美术》、《民间年画》等大型绘本。
随着历史的变迁,梁平年画逐渐没落,手工作坊在1958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