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便秘是不是太痛苦?可能是脾阳虚引起的!中医有1个方子,能温补脾阳,疏通大便。

最近很多患者朋友问“我用了很多乳果糖,番泻叶,甚至开塞露帮助排便很久了,但是便秘还是反复。我该怎么办?”

其实顽固性便秘的原因有很多。肠实热、气滞、气虚、湿气重,都会导致便秘。此外,脾阳虚引起的便秘在临床上也很常见。针对这种便秘,只要正确调理和温脾杨灿就能达到很好的通便效果。

那么,脾阳虚是如何诱发便秘的呢?如何温补脾阳帮助排便?

《苏文·怒上苍》云:“阳不等于其阴,则五脏相争,九不知。”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煦、促进体内气血运行的作用。如果五脏阳气不足,温通无力,就会导致体内气机升降失调;而化阳液不如水液,津液不足,也会使肠道潮湿,从而导致便秘。

例如,阳气就像火,体内的水就像一锅水。在火的烘烤下,水变成蒸汽,蒸汽散发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蒸汽不能顺利地分布到肠道,肠道就会变得“干燥”而失去水分,肠道内传导渣滓的功能就会减弱,从而导致便秘。

另一方面,在阳气的烘烤下,体内的气就会被激发起来,该上的就上,该下的就下,从而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阳虚和体内气机失调也会导致便秘。

其中,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膳食水谷的运化与其密切相关。如果脾阳不足,就会导致脾胃的气机升降异常,进而导致大肠无法传导,渣滓滞留在大肠,自然就会导致便秘。此外,脾阳虚易生湿,湿邪的产生导致阳气更易受抑,大便更禁。

乐启生中医团队指出,脾阳虚引起的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便秘早期未引起重视,延误病情,导致病机由实入虚,脾阳虚,中阳虚弱,大便不畅;第二,过度使用寒泻之品,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损伤脾阳,加重便秘。

所以便秘要辨证论治,而不是一味的吃泻药或者感冒药。

温补脾阳是治疗这类便秘的主要方法,正如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说,“阳升则阴降,可通则闭。”

乐启生中医团队的临床实践发现,虽然便秘的治疗原则主要如下,但在中下部加少许药物将脾杨灿提起,使提起并行进行,有助于排便。而且脾阳气盛。如果有湿邪,也就是常说的湿气,脾也能运化湿气,维持体内干燥舒适的环境,使大便成形,排便正常。

比如前段时间来看病的68岁的刘女士,便秘十几年了,经常隔三差五上一次厕所,排便不畅。排便后总觉得不干净,大便又粘又粘。平时食欲差,腹胀;腹痛,喜欢揉按,用温水袋暖腹舒缓;手脚冰凉;感觉无聊急躁,睡眠不好,翻来覆去睡不着,心悸,多梦,经常腰酸,肤色暗沉,皮肤粗糙有斑点。舌象显示舌质暗沉,苔白而干。中医辨证为脾阳虚,心肾不交。

处方:炒酸枣仁、川芎、知母、何首乌、肉苁蓉、牛膝、当归、山药、枳壳、茯苓、杜仲、白芍、炙甘草。7剂,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告诉刘女士避寒,清淡饮食。

第二次就诊:刘女士来复诊。她反映服药后第三天早上排便,大便粘稠,腹部冷痛稍有缓解,腹部仍有饱胀感。睡眠有所改善,但晚上还是会醒两次。醒来后感觉心慌,又睡不着。我的舌象和以前相比变化不大。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莱菔子、甘松、茯苓,连服7剂。

三诊:患者仍三五天排便一次,排便较以前轻松,腹痛、腹胀减轻,进食量增加,睡眠质量改善。夜间醒来后能再次入睡,心悸减少,面色略黑有光泽,仍有腰疼、舌淡、苔白。调整处方,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杜仲的剂量,加入桑葚,继续服用7剂,用药渣煎剂泡脚半小时。

四诊:患者排便次数较多,如厕时感觉通畅,腹部饱胀感明显减轻,无腹痛,食欲良好,睡眠质量持续改善,偶有心慌,但患者无明显不适,腰部疼痛减轻,舌象与前相同。从上面去掉萝卜籽,7剂,用法用量同前,继续服用。

五诊:患者自觉排便正常,睡眠香甜,能一觉睡到天亮,心情愉快,精神状态良好,要求患者继续服用上述7剂巩固。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便秘多年,脾阳肾水长期不足,不能益心,导致失眠心悸。因此,健脾壮阳通便、滋肾养心安神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首诊方中,除用济川汤帮助通便外,还用酸枣仁汤养心安神。茯苓健脾养心安神,与茯苓配伍增强养心安神之功;加入萝卜降气消肿,加入甘松理气止痛;杜腰膝,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因此,脾和杨灿的运输,虚和秘密可以沟通,腹痛和腹胀可以消除,心态可以和平,睡眠可以恢复正常。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尤其是中老年人。由于年龄、饮食、活动、环境、精神心理、服用药物等诸多因素,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据统计,我国约有30%的老年人患有功能性便秘。

更可怕的是,便秘往往还伴有其他症状,如腹胀、腹痛、乏力、失眠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就要辨证施治,找出病因病机,从根源上进行调整和改善。毕竟泻药的滥用会让人体的阳气更加衰竭,无异于加重便秘。

希望以上相关内容表达能让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辩证指导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