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经络理论6-2手阳明大肠经
(1)大肠的解剖:大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部分。它的上口与小肠相连,连接处就是脐。下段是大肠(也叫直肠),大肠的下口是肛门,中医称之为门户。以上是古代解剖学对大肠的认识。
(2)大肠的生理: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肠主导糟粕的传递。大肠是传导的器官,控制排便,也就是说大肠把小肠里的渣滓变成粪便,排出体外。所以《苏文灵兰秘经上》说:“大肠之人,传导之官,变化甚大。”大肠之所以能导渣滓,排泄粪便,是在燥的作用下完成的。
那什么是烘干呢?
燥是指大肠的热,有温燥水湿的作用,促使小肠吸收渣滓的水液部分,使渣滓形成条状粪便。干燥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大肠的气把粪便往下推,另一方面可以使大肠内的水不至于太湿,使大肠内保持一定的水分来润肠。如果干燥作用减弱,可表现为无法将大便推下,引起便秘。也可以表现为大肠内水分过多,导致腹泻。如果燥性过强,可表现为大肠蠕动过度,大便次数增多。也可表现为热盛燥盛,大肠津液不足,使肠壁失去通畅,引起便秘。因此,正常的干燥是维持大肠正常运渣功能的关键。此外,大肠的正常排便也与肺、肾密切相关。因为大肠的健康依赖于阳,而大肠的阴又根植于肾阳的温煦。同时肾主二阴,所以肛门的开合与肾气的盛衰有关。另外,大肠和肺是对立的,在大肠排便也需要肺气的力量压迫大肠排泄粪便。因此,在临床上,肾气不足或肺气虚患者的排便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大肠主津液。大肠具有调节肠内津液的功能。通过这种调节,可以维持大便的正常形状和大肠壁的光滑,从而维持大肠的正常活动。所以有大肠主津液之说。
(1)附手阳明经的循行:大肠经称为手阳明经。手的阳明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鞅点,沿食指内侧穿过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的位置,上行进入手腕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前侧上行,进入肘部外侧,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至肩端两骨之间,沿肩峰前缘上行至颈椎“手足三阴经交汇处”大椎穴。
它的一个分支从盆腔的颈部发出,经面颊进入下牙龈,回到上唇的水沟穴。左右相交,左脉向右循环,右脉向左循环,分布于鼻孔两侧的项英穴,与足阳明经穴会合。(见图)
2)手阳明经的生理:手阳明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起到运行大肠血气的作用。因为手的阳明经起于食指桡端,经膈下行,属于大肠,所以主要运行大肠的血气。故《灵枢经篇》有“阳明之脉在大肠”之说。另一方面联系和滋养大肠以及与大肠密切相关的组织器官。因为手的阳明经行于上肢外侧前缘,进入胸腔,络脉属于大肠。它的分支在脖子、脸颊、下牙、鼻子等部位。因此,大肠通过手的阳明经穴与颈部、牙齿等组织器官和体表各部位相连。同时,这些组织器官都需要手阳明经行的气血滋润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手阳明经异常,就会影响大肠及其相关组织。比如手阳明经经络盛热时,会出现下牙痛、咽痛、鼻出血等症状。手阳明经气停滞会导致肩部和上肢外侧前部疼痛。
简而言之,手阳明经属于大肠,主要运行大肠的血气。是大肠与其他组织器官的沟通,是供给营养的途径。但同时又必须依靠肺血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