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0元的博士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什么情况?
小诊所简陋,几个大柜子整齐排列,中药袋堆得像小山一样:柴胡、藿香、鱼腥草、白芷、苍术、川芎...
“你好!请坐下。我看过他们的病后,会有时间和他们说话的。”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很有礼貌地跟我们打招呼——他是吴华,保定镇五六个村都称赞的医生,61岁,行医40年。
左手残疾的乡村医生吴华,在大足宝鼎镇周边几乎无人不知。为身边近万村民求医问药,40年来,他用坚实的脚步和医生的善良,无限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吴华划船去看水库周围的村民。
赊账10.66元,医生同意了。
在大足区宝鼎镇周边,开诊所的医生很多,但能靠口碑算的。吴华是最好的。
杨,一位62岁的病人,已经咳嗽好几天了。他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来,身体也不舒服。他终于出去见吴医生了。
听了肺音,看了喉咙,吴医生说感染了上呼吸道。这期间天气冷的快,不及时穿上衣服很容易感冒。一旦感冒不及时吃药,老年人就会腰痛。
“是的,我是一家之主,孩子不在身边。感冒了,以为两天就好了。结果这几天我连起床都烦。”老阳和吴博士聊天。
“如果宝宝不在身边,你要多注意身体。如果你生病了,他会回来看你休假。不也是一样的担心吗?”吴医生的“指责”让杨很受用:“对,你说得对,他有家要养,我还不能给他添麻烦。”
什么都缺父母,什么都和生病有关。
“中医还是西医?”后来来看病的人开始排队,聊天就结束了。“吃西药,快来。”老阳笑了。
之后,吴医生开始开药。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的吴医生,熟练地用左手写着处方:阿莫西林12片,穿心莲12片,扑热息痛9片...
两天的药费一共10.66元。临走前,杨尴尬地看着吴华:“我早上出门很匆忙,没带钱。能不能先把药赊给我?”
“你要的话,先拿去吃,等你好了再回来。给药费就行了。”后来,杨服了药,慢慢地离开了。
吴华因为被毒蛇咬伤,右手残疾,改用左手写字。
一天六次,药一共9.67元。
42岁的陈也来排队看病。他连续几天肚子疼,身体虚弱,无奈从大足市回到老家休养。60多岁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强行带他出去看病。“病情严重,不准你再回家。”
他父亲的表情似乎很严厉,但充满了关怀。吴医生叫陈坐下来,和他谈论他的病情。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各种问题。吴医生觉得有点棘手:“年轻人有病,别耽误了。严重的话就很难根治了。”
这次西药的处方更便宜,两天六次药一共***9.67元。白纸平放在桌子上。吴医生熟练地左手拿着药瓶,一颗一颗地把药倒出来,一颗一颗地放在白纸上,不多不少。
配好药后,吴医生熟练地用左手把药袋包好,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里,递给陈。
10元交了,吴医生准备补零钱。这时,陈和他的父亲摆摆手:“就几分钱。你去哪里给我找补给?这些药太便宜了。”
“如果不补,那是给村民的。”吴医生说。
“在城头,这钱是一个普通诊所的挂号费。吴医生,不客气。谢谢大家。”父子俩最终“赢得”了对方的感谢,离开了诊所。
临行前,他们告诉记者:“吴医生为人和蔼可亲,经常有人赊药不给钱。弥补一下也没什么。”
吴华当了四十年的乡村医生,已经习惯了泥泞崎岖的山路。
3000元造船划船出诊。
吴华的家在保定镇大石村。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当地村民求医的难处深有体会。
11岁的一天,吴华睡到半夜两点,被右手钻心的疼痛惊醒。父亲打开手电筒,发现一条近1米长的焊头(毒蛇)从泥墙的缝隙中滑落。由于没钱看病,严重中毒导致手臂溃烂腐烂,吴华留下了终身残疾,于是他决定成为一名医生。
初中毕业后,吴华跟随在卫生所工作的叔叔吴全胜学习中医。因为右手残疾,吴华为了练习打针时锻炼左手腕的活动性,用红薯和萝卜练了一个月。
经过三年的自学,吴华在1980被招为大足首批乡村医生,还被推荐到卫校乡村医学班脱产学习半年,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次年,吴华的诊所开张,从此开始背着药箱行医。
距离五花的诊所不到5分钟的路程,就是宝鼎镇化龙水库的码头,岸边停靠着一艘铁皮船。3年前,吴华花了3000多块钱造了一艘船,目的是方便周边村庄近万村民的治疗。
因为右手残疾,吴华只能用左手划水,右手两指发力一点。“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右臂无法发力,木船在岸边不停的旋转。花了三个多月才把船划出来。”吴华的手上满是划船留下的茧痕。
人们需要我坚持下去。
如今,吴华的儿子已经在重庆主城区工作,妻子也在大足城区帮忙照顾两个孙子。家里还有一个80岁的老母亲。为了照顾母亲,吴华每天坚持划船,然后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回家,希望老母亲每天都能吃上一顿热饭。
吴华承认,自己从事医生这份工作的收入也很微薄。对于绝大多数的患者,他通常把药费控制在10元左右。他擅长中医治疗胃病。时不时会有人上门。这种胃药要几百块,但要揉成药丸才能吃一个月。“这是最贵的药。”据了解,吴华治愈的胃病患者很多。
在大家眼里,吴华是一个太善良而不谈钱的医生。按照政策,乡村医生看病可以收4元/人次,而吴华基本什么都不拿。除基本药费外,村民就医视为志愿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村民,他连药费都不收。有的村民写借条,吴华不收回。
村民刘泽高和老伴都80多岁了。刘泽高患有耳聋,妻子患有高血压和类风湿病。七八年来,夫妻俩每次来拿药,吴华都以“给钱,就算没钱”来对待。只要有家访路过刘泽高家,吴华就会进去看看老两口怎么样了,问问他们需要什么药,记下来下次给他们带去。
“我一个月补贴1200多。儿子成家立业,这笔钱足够支付我们老两口和母亲的开销。我很满意。”吴华说。
他在重庆主城区工作的儿子多次劝他去城里住,他都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村里人对我有感情,这个地方需要我,我就在这个地方定居,做下去。”
“说我们的地方不艰苦是假的。如果我退出,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来。既然村民需要我,我就坚持下去。”吴华说。
记者手记
向默默付出的基层工作者致敬。
吴医生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门。按照这个时间,他会在早上5点左右起床,然后给妈妈做早饭和午饭。走之前还要用柴火的余温把饭热一下,直到中午我妈吃饭,还是热的。
从他居住的大石村步行划船一个半小时到诊所所在的东华村,这个医生背着药箱划船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
“吴医生你好!”
“吴博士,我的柑橘熟了。我明天给你带两个来。”
“吴医生……”
一个接一个,吴华脸上经常露出满意的笑容。行医40年,我还是来的时候的样子:“只要这些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工作,直到我动不了的那一天。”
在此,我们向吴华和在各条战线默默工作的基层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