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包括生姜

生姜不仅是一味调味品,也是中药中的重要药材。姜最早入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讲述干姜“主逆上气咳嗽,温中,止血,发汗,驱风湿痹痛,有肠泻。”活着是极好的。“后世衍生出许多用生姜制成的中药,功效各异。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么用生姜的。让我们按照用药的顺序来。

第一种是干姜,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干姜的功效是温中散寒,温阳通脉,温肺化饮。为一味温里之药,常用于治疗腹痛、冷饮、气喘咳嗽、呕吐泄泻、脉寒肢冷。常与附子同用,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汤、小青龙汤、朴定丸等。理中丸出自《伤寒论》,方剂有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功效: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比理中丸多,温里作用更强。原记载说,“治脾胃虚弱,心口绞痛,吐泻,霍乱抽搐,体寒微汗,手足冰冷,心满,腹中惊雷,呕吐,饮食不节,诸寒性寒。”在此基础上,明代的张景岳又增加了腹痛、手脚冰凉、吃凉、犯凉。

四逆汤也出自《伤寒论》,方中只有附子、干姜、炙甘草。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在治疗阳虚肢冷方面优于野山参。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汤都是取温里散寒之效,而小青龙汤也出自《伤寒论》,不过用的是干姜温肺之效。小青龙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饮水饮痰所致的咳喘证。

《伤寒论》中除姜外,姜的应用也很广泛,姜枣组合出现率很高。后世医家陶弘景在其《名医录》中记载:“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喘止呕。”与干姜相比,生姜解表散寒作用更强,适用于风寒表证,干姜温里作用更好,适用于中焦脾胃虚寒证。

不仅如此,生姜还能给鱼蟹解毒,还能给半夏解毒。生姜和半夏也是经典搭配。《金匮要略》记载:“半夏、生姜汁善止呕,合用更佳;而且有开胃、中上的作用。用于胃气不和,呕吐。”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用于外感寒邪引起的头痛、发热、多汗、恶风等症。它是姜和枣的组合。

生姜罐头是将干姜用热沙炸至表面鼓起并变成褐色而得到的产品。最早出自《伤寒论》,性热,味辛。归脾、胃、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主要用于阳虚失血,崩漏,腹痛,吐泻。《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甘草干姜汤,其实就是干姜,用于治疗肺虚寒邪所致的肺痿,以吐白沫、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不咳嗽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点。原文引用如下:“甘草四两,烤姜二两,炮一炮,口一口,水三升,五合一一升,我分温服用。”干姜与干姜相比,温阳作用更强,发散作用更弱。

姜炭最早记载于宋代。是姜炭炒熟后形成的加工品。其实也是炒姜的一个分类。但是炒姜更倾向于止血,因为木炭本身的一大功能就是止血。历代医家对姜炭的止血作用多有论述,我赞同《本草经》中的说法:“止血者,若遮血虚,则发热,热则出疹。干姜炒黑则引补血药物入阴穴,补血则阴致热退,血不出疹。”

《中药炮制国家标准》也要求区分姜炭和炮制姜:“姜炭温经止血,主要用于阴虚呕吐、崩漏出血”。

严格来说,高良姜不是干姜制品,因为它来源于高良姜植物,性热性辣。具有暖胃散寒、止痛止呕的功效。高良姜最早记载于陶弘景《名医别录》,是一味温胃的良药。《别录》记载其“性温,负责骤寒,胃寒,霍乱腹痛。”

综上所述,生姜、干姜、炮姜的温里作用逐渐加强,散寒作用逐渐减弱。姜炭倾向于温经止血。虽然高良姜是近亲,主要功效与干姜相似,但高良姜倾向于温里散寒,干姜倾向于回阳以救不良反应。高良姜比较偏,不宜长期服用。所以高良姜被陶弘景归为中药,干姜则是上品。你还知道哪些姜制品?请留言讨论!

本文到此为止。我是杏林,一个喜欢学习的小中医。欢迎和我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