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该病最早由Grainiciann于1922年发现,Portmarn等人于1960年首次描述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表现为“吸吮现象”:冠状动脉某段在收缩期变窄、模糊或不清,而舒张期冠状动脉发育正常。一般认为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不过也会受到后天心脏病的影响。例如,严重的心肌肥大可导致不明显的心肌桥加重。心肌桥发生在人群中。
检出率为5% ~ 12%,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检出率为0。51% ~ 2.5%.多见于男性,占87% ~ 89%。常见部位为左前降支近中1/ 3。心肌桥一般为单发或多发。过去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生理变异,原因如下:①心肌桥从出生时就存在,临床症状常发生在30 ~ 40岁以后;②心肌桥的最大压缩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收缩末期,此时由于外周血管阻力较高,生理向前血流量较少;③心肌桥造影程度与临床症状、运动试验时缺血体征或心肌显像不呈正相关[5]。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心肌桥血管压迫可以持续到舒张早期和中期。这样,不仅减少了收缩期的心肌血液灌注,
此外,舒张早期和中期的心肌血液灌注也受到限制。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6]。这也是心脏负荷增加时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肌缺血性恶性事件的病理生理基础。心肌桥对受累壁冠状动脉的反复压迫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可导致心肌灌注不足。许多心肌桥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不典型胸痛和疲劳性心绞痛。严重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