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金悬壶济世。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古书郭观子说,不要以为便宜的东西没用。如果有人从河中央的船上掉到水里,如果一个瓜能救命,它的价值就很珍贵。所谓“江中失舟,一壶千金”。宋人吕典解释这句话时说:“锅瓢可用于经济辅助,南方人称之为腰船。”历代很多学者都用它,意思是葫芦虽然是很普通的东西,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大派用场。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古人三名,即壶、井、井,皆可统称。”北方人统称葫芦,一分为二,是瓢,变成水瓢。虽然不值钱,但是真的离不开生活。可以吃,可以用,可以治。

葫芦的药用部分是其成熟和未成熟的果实,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对治疗水肿、腹胀、黄疸、淋病等有疗效,古代医书中均有记载。比如吃饭就要消肿益气,千金方耀说解渴,恶疮烂鼻,本草返老还童说能利水,治腹胀黄疸。

葫芦的陈年果皮“陈葫芦瓢”和种子“葫芦子”也可入药。前者是治疗水肿、肿胀、出血、白带的药物,后者有治疗牙龈肿痛、露根、牙齿不稳的功效。

在古代,葫芦除了各种用途外,还与中医、中药有很深的关系。我们常说的“悬壶济世”,就是医生行医、用药。这个成语出自后汉《费长房传》。据说在汝南市场,有一个卖药的老人。他在铺顶上挂了个葫芦,“老板身上挂了个锅”。每当市场关闭时,他就跳进葫芦里。费长芳邀入老人葫芦,只见“玉堂华丽,酒香食盈。”费长芳和老人喝酒取乐,得到老人真传,后来成为名医。“悬壶”从此成为行医卖药的代名词。

葫芦内部干燥,容易密封。将粉碎的药材放入其中,具有防潮、避光、保持药物味道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药物容器。药王孙思邈在长安行医时,买了一碗红烧肉杂碎充饥。他吃的时候觉得很腥,就把葫芦从背上取下来,倒进胡椒粉、茴香粉、桂皮粉里。那天晚上,红烧肉又香又开胃。掌柜来求教,孙思邈把药葫芦给了对方。后来,这种小吃在长安引起了轰动,命名为“葫芦头”,一直流传至今,今天在Xi安仍然可以吃到。

八仙的铁拐李也是一个葫芦,他用仙药治疗人类的疾病。有人为他写了一首打油诗:“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如果里面有仙丹,为什么不先治好自己的脚?”诗中颇有讽刺意味,但由此衍生的民间说法“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却道出了葫芦入药的广泛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