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

甲骨卜辞的发现者是清末民初的王。

光绪二十五年(1899),500多岁的王患疟疾。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开了“龙骨”这种药,但是他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龙骨”上有很多非常规则的符号,很像古代的汉字。

为了一探究竟,他买了很多“龙骨”。王对这些“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比较和拼凑。凭着深厚的金石学知识,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而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去的,裂痕是高温灼烧造成的。最后,王确定这些刻在甲骨上的符号是一种文字,它们早于金文和篆书。

而王进一步追根溯源,终于发现这些甲骨大多产于河南安阳县小上屯,进而发现了“殷墟”。

扩展数据

甲骨文诞生的背景

殷商时期,从国家大事到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获、征服、狩猎、生病的人、生育、外出等。,皇室贵族都求神占卜知道吉凶,决定罢手。

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员。有铭文的甲骨文被保存为国家档案,堆在山洞里。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记》载:“殷人敬神,领民事神,先鬼后礼。”据知,在殷商时期,君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是用甲骨占卜,祈求鬼神,事后再把问题刻在甲骨上。商朝灭亡后,卜筮在周朝逐渐消失,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

商统治者迷信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会不会下雨,庄稼会不会有好收成,战争会不会有胜利,要给鬼神祭祀什么,以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来占卜,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好坏。

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钻一些小坑,用来占卜。这种小坑被甲骨文专家称为“钻”。在占卜过程中,热量被施加到这些凹坑上,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纹。这种裂缝被称为“预兆”。甲骨文中的“卜”字就像一个符号。从事占卜的人根据占卜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