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龙骨是真是假?

70年前,大辽侯口还是辽河口。

那年夏天,连续下了40多天的雨,河水暴涨。辽河北岸,一片汪洋,鱼虾漂浮在水面上,空气中飘着一股浓烈的鱼腥味。

在汤唯,人们发现了一具巨大的动物骨骼,但没人能辨认出它是什么动物。人们纷纷谈论它,普遍认为它是一个“龙骨”,并得出结论,它是“被天谴闪电击中”,并落入汤唯。有人称之为“驼龙”,是“龙”所生九子之一。

据《盛京时报》报道,“前几天在河北汤唯发现了龙骨,它经过了第六警察分局。它被带到河北省西部海关供公众参观。一度,这是一个奇怪的谈话。因为它的肌肉腐烂了,只剩下骨头,是不是龙骨还存在争议。听说昨天本埠水产高级中学的教授来参观,判定是饺子,是因为今年夏天降雨量过大。

《营口市志》第一卷第98页记载:“(1934)8月8日下午,辽河北岸小街上一农民在附近的汤唯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脊柱* * 29节。伪营口六警部把它运到西关码头附近的地方陈列了几天,前去观看的人络绎不绝。渔业管理高级中学渔捞系张老师判断,由于夏季降雨量过大,这个东西回流到河里,在搁浅,导致死亡。后骨架被伪县教育局交给县师范学校做动物标本。”

70年后的2004年6月,81岁的孙正人向营口市档案局赠送了5根“龙骨”。

“这五块是‘龙’的牙骨!”老人说。记者发现,这5根“龙骨”比拇指略大,有的“龙骨”中间有小洞,拿在手上很沉,摸起来很细腻。老人说,他10多岁的时候,给营口商会会长王恩玲当过管家,“龙骨”是王的第一任妻子送给他的。当时一个* * *给了六块。后来,老孙曼正人给了帮助过他的人一块。

9月6日,央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的编辑们来到营口,他们想用科普的形式,揭开龙骨的自然奥秘。9月8日,央视采访了小这位营口唯一在世的老人,他自称亲眼见过“龙骨”。79岁的小对着央视的镜头说,她那些年见过“龙”:我9岁那年,父亲给人赶马车,听说在田庄台(大辽河北岸)发现了“龙”,父亲就坐着马车带我去看。当时因为我小,父亲让我站在马背上看。只见“龙”的尾巴卷了起来,腹部伸出两个爪子,血红的眼睛,方方正正的头和脑。人们为“龙”搭起架子,用席子遮住太阳,不停地在上面洒水。“龙”的身体是灰色的,眼睛眨巴着,幽幽的。

央视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总监伊莱扎告诉记者:“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虽然有人说看到了,但目前无法确认是否真的存在,说明人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它能脚踏实地。伊丽莎、营口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周,副主任、带着盛京时报的“龙骨”照片和孙正人捐赠的“龙骨”前往大连水产学院。学院建议他们去大连自然历史博物馆请专家鉴定。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刘晋元和赵永波两位专家通过肉眼和显微镜鉴定出了这块“龙骨”。他们基本一致认为,营口孙正人捐赠的“龙骨”是第四纪猛犸象或野马化石,距今一万多年,与《盛京时报》出版的“龙骨”并不整合。他们说,要知道“龙骨”(猛犸象或野马骨)的确切年代,需要去北京用碳14(C14)进行同位素鉴定。《盛京时报》上的“龙骨”照片是什么?副研究员赵永波认为可能是搁浅的须鲸。

营口市80岁的老人杨一顺说,关于当年“龙骨”的去向,有三个版本。一个说营口在日伪统治下,日本人很重视生物学的研究。日本人把“龙骨”运到伪满洲国的新靖(今长春),再运到日本。第二,据说“龙骨”最早由师范学校作为动物标本,后转到营口水产高级中学做标本。后来水产高级中学搬到了大连,“龙骨”也跟着学校搬到了大连。第三,据说“龙骨”是营口市的一个中药贩子买来做药材的。这三种关于“龙迹”的说法只是传说。现在明确的是“龙骨”标本已经丢失,无法对标本进行科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