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到1.700元一斤,但是很少有人种,野生的比较稀少。7月,大量开采。

近20年来,随着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原来种植水果或蔬菜的农民也投入到中药材的种植中,较早投入的农民基本都赚到了钱。面对一些正在崛起的中药材,投入种植是非常可行的,既能给自身带来收益,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农民可以选择的种植项目很多,价格越高风险越高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因为价格越高越难种植,或者只是投机,或者只是恰好在某个季节减产。

前几年,一些追求高录取,种植三七、覆盆子、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的农民,不仅血本无归,甚至负债累累,几年都没有收回。近两年,地黄、墨旱莲、马齿苋等一些植物突然遭遇减产,价格暴涨数倍,但大部分种植户没能赶上这波行情。所以,一些野生资源的中药材,很多农民选择直接采挖,而不是种植,不想承担种植的巨大风险,比如川贝母、鸡腿菇。

对于价格连年上涨的川贝母来说,如果产量和质量正常的话,亩产量不低,但是投入种植的人很少。川贝母需要生长3年以上。达到采收标准时,川贝母的根只有指甲盖大小,所以亩产量不高(约1.50公斤),需要在高原地区种植。面对多变的气候和恶劣的环境,需要更加细致的管理(人工成本高),增加了种植的难度。另外川贝母的种子也不便宜,所以前期投入也是巨大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种植难度和种植投入能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所以现在川贝母还是严重依赖野生采挖,市场上只有20%左右的川贝母依靠人工种植,可见川贝母的高价并没有吸引很多农民种植。除了人工栽培,川贝母也有一些野生资源,但近年来挖的越来越少。要三年才能长出来,但是每年都有人挖,导致现在野生川贝母非常稀少,挖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市场的表现就是物以稀为贵,川贝母越是供不应求,其价格就会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发人们在野外挖掘的热情。现在是七月,是一年一度挖川贝母的季节。

最近,许多农民去挖川贝母,希望借此赚更多的钱。其实挖川贝母也是苦差事,不仅要面对海拔2000多米多变的高原天气,还要非常辛苦的寻找。据了解,川贝母个头小,生长比较分散。一天挖两两就是好收成。这也是川贝母无论是人工种植还是田间挖掘都很贵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正是这种人工栽培困难,野生资源匮乏的情况导致了川贝母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且近年来有人发展了人工栽培,但都失败了,浪费了大量川贝母种子,切断了野生川贝母繁殖的可能,野生川贝母数量减少。所以现在贝母很尴尬。很难种也很少有野生的,价格一直在涨。

也许再过几年,川贝母会越来越不像冬虫夏草,价格会越来越贵,相关产品将来也可能涨价。毕竟川贝母的药用价值是公认的,一些相关产品也是有名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