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为什么叫“赤脚”?
解放初至80年代末,农村多为赤脚医生。那时候国家穷,医学专家稀缺。当时培养不了那么多有医学专长的医生,只培养了一批有一点医术知识的赤脚医生来满足急救需要。在贫穷落后的年代,生病的人多了,需要赤脚医生来治疗。所以当时农村就出现了赤脚医生。
在农村,赤脚医生一般从以下两种情况中挑选。一是从医学世家选拔,二是从略懂医术和病理学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然后集中到县卫校培训一年半。毕业后,他们回到农村被认为是赤脚医生。
农村的赤脚医生,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医学和病理学知识相对较低,严重的病都治不好,更别说复杂的病了。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头痛、体热、擦伤、外伤等小病。虽然是小病,但是可以治疗解决,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第一,他们没有时间去大医院看病。第二,交通很不方便。第三,去大医院看病费用高。所以村里人都很尊敬赤脚医生,都认为他们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救命恩人。
其实在农村做一个赤脚医生很辛苦,也不容易。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工资,有的只是每个月从大队拿一些补贴,有的只是生产队发工资。
这些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只好白天赤脚在生产队干活,晚上自学医学知识。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设备非常简陋。除了一个药箱,一些普通的药片,一个注射器和一些纱布,其他的几乎没有。如此简单的设备,对于赤脚医生来说,有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尽管艰辛,当时的赤脚医生尽职尽责,热情为人民服务。
不管是半夜还是下雨天,只要有病人打来电话,他们都会去找医生,认真给病人打针吃药治疗。自己能治好的,就尽力全心全意治好。如果不能自愈,建议送医院治疗,有时会自己陪护。赤脚医生看病收费不多,只收回成本,因为赤脚医生都是拿生产队补贴的。有的赤脚医生遇到贫困户、五保户就要还成本。
农村的赤脚医生,虽然医术不高,但是服务态度特别好。他们经常背着鸡蛋那么大的红十字医药箱,穿着白大褂,挨家挨户去看望群众。特别是在流感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期间,赤脚医生的责任更大更重。他们不仅挨家挨户分发药品,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他们一天吃不下一顿饭,睡不好觉。农村的孩子害怕打针,赤脚医生会想尽办法哄他们,或给他们讲故事,或给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会给他们买一颗糖。孩子注意力分散,针就掉了,还没等孩子哭,针又拔了出来。就这样,村里的孩子看到了赤脚医生,既爱又怕。大都会缩在妈妈身后,伸出头,茫然地盯着赤脚医生身上的红十字医药箱,里面既有糖果,也有注射器。
脚更短,英寸更长。虽然赤脚医生的医术不如大医院的医生,但有时候赤脚医生能治好大医院医生治不了的病。记得村里有个姑娘上山捡柴火,不小心扭伤了手。她的手也扭曲得很奇怪。一只手向上,另一只手向下。向上的放不下,向下的够不着。去县医院,县医院建议去地区医院。女孩的父母没钱,又着急,就找来了村里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看到病人时正在吃饭,放下手中的工作,上下打量了病人几眼。赤脚医生问了病因后,说我能治好。于是,赤脚医生让病人的母亲把病人的腰带拿走,放在稻草上,然后把病人关在一个虚掩的房间里。大约一个小时后,赤脚医生拿着锣,领着病人家长来到虚掩的房子门口。赤脚医生砰的一声敲响了锣,然后推开门说没事了。当病人的父母看到他们的女儿时,他们真的很好:他们的手可以自由活动。原来,女孩扭伤了手,是因为受不了疼,无法扭转。它无法治愈。赤脚医生的锣响了,吓得姑娘立刻伸手去拿裤子,她死了。这叫治疗一个女孩的羞耻和痛苦。
在村民眼里,赤脚医生治病真的很高。但是有时候,不达标。记得小时候有一只耳朵又肿又疼,妈妈带我去看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用手摸了摸,拿着手电筒说是中耳炎,就往我耳朵里灌药,说洗两遍就好了。没想到这药水一灌进去,耳朵就更肿更疼了。洗一次就疼,直到我受不了了,赤脚医生都不好意思说:我们去县医院看五官科吧!我妈带我去五官科,医生笑着说,你这小家伙,耳朵窝里怎么长豆芽!医生说完,用夹子把豆芽从耳窝里取出来,我耳朵舒服了。原来我在豆堆里玩,一颗黄豆跑了进来。痒,我挖了,赤脚医生灌了药水,豆芽就在里面长起来了。难怪村里的赤脚医生看不到我耳朵里长的豆芽,因为没有反光照明。
无论如何,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赤脚医生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教育的发展,农村建立了医院,医生规范化,赤脚医生逐渐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所取代。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进步。
/GB/paper 81/10994/997005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