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古钱币的真伪
拿到一枚后,第一个问题就是硬币的真伪。目前介绍钱币鉴定的书籍很多,大部分讲的都是造假的方法和对策,但是很多鉴定方法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或者随着造假技术的提高失去了作用。
鉴别古钱币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是:首先要掌握各个时代的特征和钱币的个体特征。古钱体现了铸币时的时代特征,同时古钱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掌握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什么种类的钱币,根据这些特征来区分真钱和假钱。古代货币的特征包括钱文和形状。钱文是铸在古钱上的字体,形是指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材料构成。了解每个时代、每种货币的这些特征,是鉴别每个时代、每种古代货币真伪和价值的基本方法。如果发现一种货币与它的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相差甚远,就要特别注意它的真伪,然后用其他方法鉴别,确定它的真伪。第二。用科学方法鉴别假币的假锈假色。在古钱币的鉴别中,区分铜锈和铜色的真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因为有些假币很难从文字的形状上绝对判断真伪,而鉴别铜锈颜色的方法比较简单。第三,熟悉假币的基本特征。识别假币,不仅要了解每个时代真币的基本特征和个体特征,还要了解假币的基本特征。变造的假币票面凹凸不平,组合的假币颜色不一,凿刻的字周围总有痕迹,翻沙法制作的硬币比真币略小、略薄。如果知道假币的基本细节和伪造方法,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假币的伪造。四、掌握与古钱币鉴定相关的知识,要了解货币理论、广博的历史知识、古钱币铸造常识、“植谱卧”的古文字学、古代法规知识。鉴别古钱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上摘自相关文章)。第五,了解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的钱币。这些国家曾经在中国制造过硬币,也从中国复制了很多硬币。我们应该掌握他们的硬币的特点,避免与中国的硬币混淆。
以前鉴别钱币主要用六个字来分析:文、质、声、色、神、味。在汉语中,指的是钱币的风味和风格,质指的是钱币的形状、工艺和构成,声指的是钱币的声音,色指的是钱币的锈和包浆,气指的是钱币的神韵,味指的是钱币的气味。
文字和图案的风味和风格是指钱币的文字和图案是否流畅舒适,是否优雅笨拙,是否符合时代特征。从文字(图案)的风格上来说,可以说是鉴别钱币的一个难点,因为每个人对鉴赏的看法不同,关于一枚有争议的钱币的结论可能相差甚远,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基本可以达到* * *的认识。比如先秦、战国、秦代的钱币的文字都是工匠用刀刻在模具上的,而且因为没有一定类型的字体,所以版本很多,基本都不一样。汉代五铢版本繁杂,写法各异。非专家看不出区别。张水平有限,不敢乱说。汉代造钱专家王莽,以字体流畅飘逸、布局匀称著称。他以六泉十布而闻名。他没有货布和货簧,他的字体是挂针印章,做得更漂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铸币相对贫乏,三国曹魏时期的铸币普遍自由流畅。孙吴的货币书写更为圆润豪放;由于铸造地点的不同,金代的钱币有着不同的书写风格,如商品丰富,汉代浑厚凝重,夏季苍劲自然,开合得当,新泉清凉有一定密度等。南北朝时,孝有四铢,永光,端庄有品有五铢,过品有六铢。这一时期有许多美丽的春天,它是永远推动所有国家的第一。《唐开元·鲍彤》是欧阳询根据《旧唐书》所作。有八字,风格严谨端庄。这种风格一直贯穿整个唐朝。五代十国时期,汉源、永平、、天汉、广田、感德、咸康、开元(王饰演)永隆,要么是开元所铸,要么是粗糙简陋。还有的如Joo Won,继承了唐代的书法风格(由于五代十国的钱币非常复杂,一般藏家大多看不到,所以研究有限,数量也不多,不能细说。在宋朝,每个皇帝每换一次元就造一枚年币。钱文的作品丰富多样,优雅或庸俗,笨拙或巧妙,笔法严谨,结构精良。个人认为,这是钱文书法发展的巅峰。宋以后,钱文书法的整体水平开始下降,到了金代出现了复兴,以太和福昌为代表。元代钱文部分楷书婉约大方,但整体水平不高,呈下降趋势。明清钱文除《咸丰钱》外,鲜有佳作。咸丰钱是中国古钱币中钱文书法的最后复兴。每一局的钱文都呈现的异彩纷呈,或如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细细品味,回味悠长。
模式识别主要用在花钱上,每个时代的消费模式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不是本文的重点,这里就不说了。
利用钱币的文字(图案)鉴别钱币,不仅要熟悉同时期的书写风格,还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或鉴赏能力。这对于新手来说可能要求有点高,但是你放心,你可以多读书,多思考,多揣摩。时间长了,就可以确定了。
注:下面这篇利用生锈包浆鉴别钱币的文章,摘自郑嘉祥先生的代表作。现在作坊里很多钱币的仿造部分都是抄袭郑嘉祥先生的作品,张借用的。因为现在造假方法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张敢于在中间补充一些想法。
出土古钱币在地下腐蚀百年,有的披绿,有的红绿黄白,斑点斑驳,钱币界称之为“坑锈”。历代流传下来的古钱由于长期升值而汗流浃背,钱体呈黄褐色或褐色。造假者为了获得“造坑”、“传世”的表面效果,在颜色上做旧钱。常见的方法如下:
1.绿色。因为所有出土的古钱币都有青锈,所以要伪造古钱币,给古钱币涂上青锈。有五种方法可以锻造绿锈:
(1)把假币埋在地下,过两三年再拿出来,上面会布满绿锈;(张三少注:有一些高档的假冒产品,是经过两三年以上的埋藏,可能是十年左右,然后添加了酸之类的物质。现在它们长满了坚硬的绿锈,杀伤力很大。我之前用一个春天交过学费。这种钱锈不完美,绿锈的颜色嫩而浮。)
(2)伪造的硬币用盐酸或醋酸浸泡,然后埋在土里,一年半后取出,上面全是绿锈。用盐酸和过氧乙酸浸泡过的假币,如果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也会产生绿锈。不过这种青锈在浮面上,到不了骨头里。绿锈和真钱相比,比较脆,容易脱落,不能硬绿,只能土绿,所以硬绿锈是不能伪造的。(张三少注:此法是目前本市伪造假币最常用的方法。是低档假货。稍微注意一下就能看出来。另外,现在也可以制作硬绿锈)
(3)将绿粉和胶水混合,涂在钱上,加泥晾干,就成了土绿色的锈。这种假币最怕开水,因为一旦烧开,绿锈就会完全脱落;(张三勺注:现在用开水鉴别假锈意义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很多不怕开水烫的胶水。)
(4)松香与绿粉混合后涂在假币上,就成了一种类似硬绿的刺绣,一看就不容易分辨。如果是用热手搓,或者用热水泡,用鼻子闻松香就能分辨出是伪造的;(张三勺注:这种方法现在不常用)
(5)用假钱画的青珐琅,一年半后珐琅干硬,看起来像硬绿绣,但颜色不如出土的硬绿自然,容易剥落;(张三少注:现在树脂用的比较多,干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效果比油漆好很多。鉴别方法是用小刀或针测试硬度。)
2.红色出土的古钱币也有红锈。有四种方法可以锻造红锈:
(1)将假币烧透,浸入冷水中,会导致红锈;用盐酸或醋酸浸泡,埋在地下,一年半后取出,会有红绿锈色,颇似出土古钱。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用于铜钱。黄铜钱如果是清澈透明的,即使用火煅烧也不会变红。
(2)红绿锈也可以像上面说的用红粉和胶水混合,锻造绿锈产生,但其弱点和锻造绿锈一样;
(3)红绿混合松香涂在假币上,就成了红绿锈,其弱点和上面说的一样;
(4)用红绿珐琅涂假币,成红绿锈。它的弱点和上面说的一样。(张三少注:目前第一种方法多用于制作红锈,或树脂、油漆等。都是应用在金钱上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半传世的。)
简而言之,红色不能独立,必须搭配绿色或蓝色或传世。
3.蓝锈,出土的古钱币也是红绿蓝。造假者的手段无非是以上三种胶、松香、珐琅,但这种假币很少。(张三少注:从我目前看到的假币来看,红绿蓝的假币不多。)
4.传世的,有些古钱币是代代相传的,没有埋在地下,所以大部分圆形钱币没有红绿锈,只有钱的表面呈深褐色,称为传世。有的已经埋在土里了,但是出土时间长了,大部分的红、绿锈都脱落了,只有少数地方还有一些绿或红。留下的锈量是玩盘的时间和坑型。如果你玩的时间短,铁锈也会留下更多。)剩下的已经变成了深褐色的铜,自古以来就叫半传世。通常有两种方法来伪造这种颜色:
(1)假币用火煅烧,取出冷却,使钱表面变黑,再用衣服包裹。一年半后,颜色光滑,和真钱差不多。这种偶尔会生红锈。
(2)将假币在盐酸或硫酸中浸泡一两天,取出后会变黑,再用带子包裹一年半,颜色会逐渐发亮,与古代代代相传的钱币相同。
(张三勺注:虽然真正的传世品是很薄的一层,但是很难用煮和刮的方法去除。硬币流通时间越长,颜色越深。现在很多传世的假币,大多是在煤烟上熏黑,然后打蜡。钱如墨,钱币没有这种包浆。还有一种假币是真的铜锈粘在假货上。这种方法最初用于锻造青铜器。现在据说有一批伪造青铜器的人转而做古钱了。这种钱虽然看起来硬硬的,红红的,但是整体感觉不自然。而且由于锈质较硬,不易加工,与钱体之间有空隙,所以多做成坑,上面覆盖黄土或黑色垃圾,其中黑色是伪造的,半传世。目前已经上市。其中红色的我见过几十件,比如万历回龙纹,崇祯回五工,福昌元宝等。乍看之下,古时候有淡淡的绿锈和红斑,很开,但细看之下,你会发现钱上好像涂了油或蜡,用刀割或挑的时候很容易去掉。这批钱最大的问题是所有不同时代、不同品种、不同铜的钱都是一种包浆。其实真正的老坑是红斑和绿锈,通常比较硬,很难去除。除了用酸处理过的钱。这批钱的红绿颜色一个是粘真锈的,一个是涂树脂或者涂料的。我觉得这一批做的不好,但是我最近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春季商家都买了这一批货。我只想在这里提醒你。)
虽然我们积累了长期的经验,还是要注意古钱的真伪,但是假钱和真钱有两个区别。比如真钱的绿色,不管是硬绿色还是土绿色,都是埋藏了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硬绿的硬度很硬,土绿的深到骨头里,甚至有些铜已经融化了(通常称为脱骨或脱胎换骨)。假币的制造者绝不能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拿出来卖。如果埋在地下最多两三年,不会变成硬绿色,也不会变成土绿色。只是钱表面一层类似土绿色的绿锈。一旦洗干净,很容易脱落,所以可以区分。红锈也是如此。真红锈活跃不易脱落,假红锈停滞易脱落。(张三少注:现在的造假者和前辈不一样,硬绿都被伪造过,很多假锈都通过了检验,所以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普通假货,高仿根本不适用)。
形制是指古钱币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材料构成。不同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现象。比如齐国的刀币铸得高调是为了保护,而宋代的钱深而浅,所以不同的币有不同的形制。古钱币中的铜有青铜、黄铜、紫铜、白铜等几种。青铜属于铜锡铅合金,颜色为蓝白色、微黄色、微红色或粉红色。黄铜是指铜锌合金,紫铜含铜量最高,呈紫红色;白铜指的是铜镍合金,但也有一些古钱币是白铜或银白色的,也叫白铜钱,但实际上不含或含镍很少。是青铜的一种,但铅或锡的成分较多,造成了铜色的变化(据史料《天工吴凯》记载,在宋代,我国就有用砒霜等药物制成的砒霜白铜和用炉甘石制成的黄铜,但工艺复杂,有毒,估计在当时只是富人享受的奢侈品)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矿产资源、铸币金属比例不同,古钱币的铜色也有较大差异。总的来说,先秦时期钱媛的铜虽然是青铜色,但是铜的颜色比较红,接近铜。但刀布币的铜色多偏红,半两、五铢币铸造时间很长,铜质不同,具体品种要具体分析;开元钱早期多为青白色,南唐钱币铜色多为黄白色。宋钱或蓝或红,铜色复杂;廖倩铜的颜色是深红色或紫色;元钱的铜色多为暗红色和浅红色,庙钱也是黄色(有人认为可以是黄铜);明嘉靖以前用青铜铸钱,明嘉靖以后多用黄铜,与掌握锌的提炼技术有关。清雕母(祖谦)的青铜色以金色为主,铜色极佳,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清代新疆用紫铜铸钱,故称新疆红钱。铜是潮湿和精细的,它的颜色是紫色的。
在鉴别一枚钱币是否符合当时的形制时,不仅要看钱币的大小、粗细、重量,还要仔细观察钱币的外圈和背面的磨损是否正常,是否与同一时代的钱币一致。建议初入泉河的朋友,在收藏钱币的过程中多看看钱币的背面,多仔细看,多对比,多思考。一段时间后,当一个在他们手中时,即使他们不看钱文,他们也能从背面说出大概的铸造年代。就像一个你熟悉的人,从背后就能认出他是谁。硬币的铸造技术也是鉴别硬币的一个重要方面。先秦时期,陶土模型用于钱币,如耸肩空布、齐大刀、燕刀等。石制模型,如安阳布;铜模,如楚蚁鼻钱,先秦刀布的门边和边缘往往有大量的铜,由于没有经过打磨,处于自然状态(小张久居江南,所以很少见到先秦的,对其了解甚少,不能细说。请见谅)。从秦朝到西汉初期,主要沿用先秦的铸造方法和技术,但铸钱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起初,樊氏是最广泛使用的。到了后期,铜模被用来制作钱币。从汉代开始,铸币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工,主要是打磨(凿)钱边和铜钱流过。西汉中后期,粘土陶器占主导地位。王莽时期集秦汉铸币技艺于一身,工艺精湛,被誉为铸币第一大师。技术仍然主要是铜模型和粘土陶器模型,很少使用石头模型。从东汉到南北朝,陶土模型主要用于铸钱。从隋朝到五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有专家推测隋代有翻沙铸钱的过程,但没有相应的实物证据。根据手头有限的资料和实物,个人认为这一时期是诸樊和翻沙存在的时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宋代根据史书记载,采用母钱铸钱的工艺。这种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利用声音鉴别硬币真伪的方法由来已久。真币铸造久了,火气也没了。敲击时声音较低,混响时间较短,而新铸的硬币声音清脆响亮,混响时间较长。现在这种方法对于处理一些假货毫无意义。这些假货的声音完全通过了考验。据说铸造时加入了一些杂质。而且由于保存环境的不同,古钱币可能是同一个钱币,声音完全不同。但这种方法在对付用胶粘拼接制成的假币,以及货币破损后的修复方面特别有效。这两种钱只要轻轻的掉在桌子上或者用金属敲击,都会发出破碎的声音,没有正常钱的金属声。全友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对比一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一枚硬币的骨头是否完好,敲落在桌子上要小心,以免伤到一枚完好的硬币。
味觉辨别也是鉴别古钱币的重要方法。古钱币埋在土里久了,仔细闻,会有泥土的味道。而用颜料和其他化学原料制成的硬币会有一种奇怪的气味。这些特殊的气味如果放在水里煮,然后闻闻,会更明显。假锈,在硫酸、醋酸等浸泡后生长。,松散易脱落,经常会留下酸性液体的味道。买币的时候可以仔细闻一下。
识别硬币的基本方法我已经写完了。小张水平有限。希望文章能对你有一点帮助,这对我是莫大的安慰。最后和刚入门的全友聊了两个入门的亲身经历:多读书,多思考,少买。多看是指买一些开门见山的硬币,平时多玩玩,不要一下子全买了放在架子上。思考更多的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平时看钱的时候仔细比较多思考,找出真钱的* * *本质,琢磨钱币的锈迹之美和书法之美;第二,买币的时候不要考虑吃仙丹,捡便宜的钱。你要考虑这枚硬币的真伪,从硬币的形状、人物、锈色、价格来综合判断。如果你发现任何疑问,你宁愿放弃也不愿冒险。少买就是尽量少买价值高的中高档币,避免被骗(信任的朋友卖的除外)。我曾称之为“六字真言”。同时希望全友能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首先你要听他的理由,而不是这个意见的对错,然后找出反驳的道理。这样会把一枚硬币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不仅好玩,还能提高你的水平。但是在听别人意见的时候,不要受别人意见的影响,不要把真钱当假钱,从而错过好钱。这里发生了一件事。一天,一对父子来到古董市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位父亲陪着儿子去买币(孩子大概看起来像初中生),他一脸自豪,捧着大作里的华光普先生,去市场“按分收钱”。第一次,他花了300块钱给文心买了一个,给长安买了一个。第二天,势头更猛了(可能是因为觉得第一天赚了不少钱)。全家人去市场花了1000多元买了三孔布。我和一个朋友当时就受不了了。他出摊的时候,我们偷偷跟他说,这些东西都是新的,是假冒的,你别想买。现在我们将归还他们,我们将损失一些钱。我们无话可说,只好无聊的走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听说买了几千元,说是准备拿去上海卖。结果可想而知。没多久,这个人就消失了。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在古玩市场见过这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