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各种异常出汗的思路与方药

从临床实践和诊疗情况来看,患病期间出汗可分为正常出汗和异常出汗两大类。

一般来说,正常出汗符合发汗规律的主要诊疗方法有:阳热发汗,清热止汗;表虚不固而发汗,调和营卫,固表止汗;阴虚盗汗出汗,滋阴清热,收敛止汗;自汗阳虚,益气固表,止汗。

本文讨论的是除了正常发汗之外的异常发汗的特殊治疗。

一、阴虚自汗

主要表现为:白天或微运动时,身体发热出汗,量多或少,或质地黏黏糊糊;口干舌燥,或口唇干裂脱皮,五心烦热,甚至腰膝酸软潮热骨蒸;大便干燥,小便短而黄。

治疗:养阴清热,养阴敛汗,要懂得白地黄汤的加减;药物应为生地、泽泻、山茱萸、牡丹皮、知母、地骨皮、玉竹、沙参、槟榔、乌梅、五味子、面粉、防风等。

调和要点:与俗称的“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相反,该证为内外失调,阴阳不和,阳虚不敛阳,虚热蒸腾,阳盛自汗;治疗宜养阴清热,养阴发汗;药物与滋阴清热、养阴敛汗、固表相结合。

二、气虚盗汗

主要表现:夜间出汗,但清凉如水;晚上睡觉不安分,气短乏力,容易有外感。

治疗:健脾益肺,益气止汗;方一玉屏风散、木梨散加减;药物应为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防风、五味子、枳壳、桔梗、制升麻、生牡蛎、大枣、浮小麦、糯米根等。

调和要点:与俗称的“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相反,证候为内外失调,气血不和,肺脾两虚,夜卧更甚,气虚不取,汗不收,夜盗;治疗是补脾肺,益气止汗;药物宜益肺、健脾、益气、止汗、固表。

第三,局部出汗

主要表现:局部出汗,各有特点和机理。在气机不畅,心中充满怒火,心神不宁,急躁不安时,心胸出汗更为明显。腋下出汗多为黏黏糊糊,多为腋下湿热蕴结;手脚出汗多是因为阴虚火旺,伴有五心烦热,或者湿热熏蒸。虽无阴虚五心烦热,但手足汗出,持久而黏稠,小便短而黄;下焦阴囊出汗多为下焦湿,大便不适多为湿热蕴结于下焦。

治疗:清热泻火,或理气清热,或滋阴清热止汗,宜黄连解毒汤、防风汤加减;主药为黄芩、黄连、黄柏、炒栀子、连翘、白芍、秦艽、牡丹皮、防风。

和谐要点:这种出汗的证候是脏腑气血局部失调,总是以邪热发汗为主导,迫使汗液排出;治疗总是清热泻火,或理气清热,或滋阴清热止汗,需要结合特定部位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治疗;药物应与相应的相关药物联合使用。

加减:心汗、心神不安时,加乌梅、槟榔、炒枣仁、五味子、合欢皮;腋下出汗粘稠,加入紫花地丁、萹蓄、金钱草、赤芍;手足出汗伴五心烦热,加入生地、山茱萸、知母、地骨皮、牡蛎、龙骨;手足心汗粘,加紫花地丁、金钱草、海金沙、赤芍;下焦阴囊多汗、黏湿,加苦参、败酱草、紫花地丁、蛇床子、金钱草。

第四,出汗失去平衡

主要表现:因身体某一部位出汗不对称,或上、下部出汗,或身体、四肢一侧出汗,或颈部出汗而上、下部不出汗,多伴有气机不畅、情绪烦躁、手脚麻木、夜眠不安等。

治法:理气、调和营卫、止汗敛汗;防己疏肝散合防风汤;适当的药物是桑叶、白芍、制香附、郁金、槟榔、合欢皮、枳壳、桑枝、防风、白芷、五味子和生牡蛎。

和谐要点:证候为内外气不和,经络不畅,络脉失常,营卫不和,傅玄开合不畅;宜调畅气机,调和营卫,止汗敛汗;药物配合行气通络、调和营卫、止汗敛汗等药物。

五、反季节出汗

主要表现为:反季节出汗,但天冷时皮肤发热出汗,天热时皮肤冰冷无汗,皮肤干燥紧绷,甚至片状;皮肤黝黑,脉象多弦。

治疗:理气调傅玄,仅逍遥散合防风汤加减;适宜的药物是防风、藁本、白芷、柴胡炙、桑叶、白芍、郁金、香附炙、枳壳、桔梗、升麻炙、糯米根和丹参。

和谐要点:证候为内外失调、气机失调、络气失调、傅玄开合失调、反季节出汗;宜理气调傅玄;药物配伍疏肝理气、益升降、调肺卫、止汗。

六、汗液发黄

主要表现:黄汗,或黄皮,或黄衣汗;多为黏汗,常伴有胸腹部胀满、脘腹胀满、口苦、大便稀、小便短黄等。

治疗: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清热止汗,加减茵陈蒿汤、防风汤为宜;药物应为茵陈、金钱草、海金沙、败酱草、紫花地丁、炒黄柏、茯苓、赤芍、牡丹皮、防风、白芷等。

和谐要点:证候为内外失调、湿热蕴结、肝胆熏蒸、胆汁溢泄、汗出;治以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清热止汗;药物宜与清热、化湿、利湿、凉血、利胆、退黄、止汗药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