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人知道上海五角场的发展历程?
历史积淀
民国之梦破碎
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拟定了开发江湾、建设“大上海”的规划,并且由美国规划专家和中国设计师一起设计了“五角场”的构成:用三条马路———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用两条马路:翔殷路、淞沪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江湾地区的东部;五条放射主道之间,各有横向的马路加以联结,如同蜘蛛网一样,结成密度平均的“棋盘状”道路网络。根据当时的设想,五角场将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二首都”(经济首都)。在民国31年,大成堂中药店在邯郸路开业;到民国34年淞沪路有烟杂店3家,饭店、点心店10余家。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抗战的陆续爆发,最终摧毁了五角场的繁荣梦。
解放后的桎梏
解放后初期,成立了新市区供销合作社,有农民3416人入股。工厂、院校组建消费合作社。1954年,江湾区供销合作社并在翔殷路西搭建一批竹架简屋开店,经营百货、棉衣、五金、烟糖等大类商品后,翔殷路、淞沪路转角商店群形成。1955年淞沪路85号国营淞沪饭店建成,淞沪路、邯郸路转角商店群形成,成为以环岛为中心的商业群体雏形。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420家私营商店分别被批准公私合营或参加合作商店。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区人流量增多,1987年后,环岛周围的社会“三产”发展,至1990年底,***有商店53家。商业面积11287平方米,资金741.93万元,从业人员1531人。
但是,改革开放并没有给五角场带来应有的繁荣,甚至直至20世纪末期,站在五角场中心位置,放眼望去,房屋布局依旧杂乱,车流、人流喧闹不堪,而踏入附近的店铺商场,也只是充斥着大量的中低档商品,大同小异,鱼龙混杂。曾经的五角场,就是老上海眼中的苏州河以北“下只角”地区的一块标识。
新世纪的重生
新世纪唤醒了五角场。随着被定位为上海城市副中心,五角场拥有了新的梦想:打造历史与时代有机交融、知识与产业联动发展,以科教服务为特色的智慧型城市副中心;分担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服务功能,并服务于东北部地区。 “智慧”两字诠释了五角场“今生”的追求:借助人才、科研、知识密集的优势,将城区功能重新定义为“高科技产业”,并以“创智”为名展开布局,致力于将五角场建成一个具备科技、产权、信息交换功能的市场。
如今的五角场,不仅是上海的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至2010年底商业体量也即将超越徐家汇。五角场不断兴起的各类高档商务楼,也使得它将成为上海下一个CBD中心。
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基本概要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两年后,这个当时中国人自己的上海市政府决定实施“大上海计划”,建设新的市中心,以此限制租界的发展。这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期间为建造新上海市而制定的计划,计划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计划中划定上海东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约7000余亩的土地为新上海市市中心区。研究上海建筑史的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娜塔莉博士曾说,据她查阅当时西方列强外交部的档案,殖民政府曾对这一“大上海计划”非常恐慌,认为这是对租界的包围。当时在上海东北角的这个荒僻之地规划了政治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建筑了中国风格的市政府大楼、图书馆、体育场;修建了5条呈辐射状的干道,分别连接北面的吴淞港、东边的虬江码头、西部的铁路总站、南侧的公***租界和西南的外滩。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
五角场地区的路名,颇能体现当时的“大上海计划”。按照计划,当时总***将构筑11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条“华”字马路,5条“民”字马路,10条“国”字马路,9条“上”字马路,13条“海”字马路,15条“市”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组合起来正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9个字。
岁月更迭、风云变幻,由于日本人的对华侵略,工程被迫停工数次。1937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被迫停止实施,不过日军对此计划“情有独钟”,1938年10月新制订的《上海大都市计划》也正是以《大上海计划》为原形而所作的更改,添加了更多的亲日内容。后至1945年日本投降之时,“大上海计划”最终并未实施。当时的市政府大楼被人遗忘在体育学院的萋萋芳草之中。因而以后的许多年里,五角场一直是一个市区边角。
直到21世纪的降临,江湾—五角场终于开始彻底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大上海城市副中心,北上海高端旗舰商业中心,繁华璀璨,五彩流光。
1930年代的上海市中心区规划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划定今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该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在一片农田间修筑了一系列道路,并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完成了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市医院、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在数年间陆续建起了一座惊奇的上海新城,而它与租界中的另一个市中心遥遥相对。
旧上海特别市府大楼A:今上海体育学院内、上海市博物馆B:今长海医院内、上海市图书馆C:今同济中学内所构成的主题建筑群气势雄伟,是国内少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其在营建时亦是当时最先进的政府办公大楼。旧市府大楼坐北朝南,博物馆、图书馆分立东西两翼,各相去1公里左右。
杨浦未来的五角场---北上海旗舰商业中心、科教中心
江湾-五角场不仅是大上海城市整体规划的四个副中心之一,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它还将带动周边地带的发展成为杨浦的地标。五角场在杨浦发展中所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商业、科教为特色、以国际化为标准将是五角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南、中、北三大区域将会有不同的功能划分。南部主推商业商务,建设高档的购物中心,以满足高层人士的生活消费需求。中部是以创智天地为主,主要定位是国际化的公***服务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北部是国际高科技商务广场,高科技研发、设计、金融、文化为一体的国际高科技商务广场将会吸引国际的知名企业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