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有血痣,肝胆有瘀血

当我们的内脏发生疾病时,皮肤往往是疾病外化的重要途径。比如血痣的出现,不仅影响皮肤的美观,也预示着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医认为,身上长血痣是肝经痰湿郁结所致。中医名著《外科心法精要》记载:“血痣初似痣,渐长如豆红,破皮而流,肝经满怒而血。”可见,血痣是肝胆病变的前兆。

中医认为,血痣的成因是“肝经怒而血瘀”,也就是说,血痣的出现是肝郁化火的表现。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排泄能力,再加上饮食不当,暴饮暴食,产生痰湿。如果排不出来,就郁积在肝胆里,慢慢的肝胆发热化为火,送到皮肤上就形成了血痣。血痣越大,肝脏的代谢功能越差。长此以往,血脂和胆固醇容易过高,引发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等疾病。当肝胆发生疾病时,血痣通常出现在面部、颈部、胸部和背部。

血痣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血痣的地方,以后会长。原来只是一个小红点或斑块,逐渐凸出成一颗血痣。在中医看来,要克服这个问题,要疏通经络和气血,所以治疗要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为主,通过疏通肝经、胆经来促进血痣的吸收和消失。

推肝经。坐在床上,按压大腿根部,沿着大腿内侧肝经的位置重复推,稍用力向前推至膝关节,单腿推50次。可以通过衣服来做,也可以用保湿油涂抹在皮肤上,效果更好。

敲胆囊。每天用力敲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大约是大腿外侧中线的四个等份点。每四次敲,左右大腿每天50次,即左右大腿200次。因为大腿肌肉比较厚,需要用力一些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艾灸肝俞(坐直时从最高凸起处的骨头开始,在第九个凸起以下左右各两指宽)是背部肝脏的反应点。艾灸肝俞可以柔肝,补肝血,舒经理之气。正常的肝功能可以有效分解体内毒素,辅助其他脏器排出毒素。肩井(颈背部最突出的骨头与肩部连线的中心)是中医穴位中的“扫地僧”,是人体“生命之水”的井口。艾灸时,胆经的清阳之气如泉涌,将淤滞的气血冲走,使全身得以通畅引流。

中药外敷。血痣的形成与肝胆疾病有关,中药“珍珠粉”非常适合治疗此病。“珍珠粉”是一种外用中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将中药石决明(煅)、龙骨(煅)、白石脂(煅)、石膏(煅)、珍珠、人工麝香、冰片研成粉末,然后用清水搅拌均匀,敷在有血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