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祖先传下来的宝物——蛇角

蛇角的名字鲜为人知。“蛇角”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珍贵药材,在《辞源》中被称为“最珍贵”、“珍宝”。李时珍对蛇角的考证,主要依据唐代至明代的历史记载和著名作家的记载,资料准确可靠。比如宋代洪迈的《宋墨列传》、元代陶九成的《作曲实录》、明初曹昭的《歌赋论》等。清朝以后,在描述中很少见到。估计蛇角早在唐宋时期就灭绝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蛇角理论在近代消失,不为世人所知,也没有实物(据了解国内博物馆也没有收藏)。连专家学者都没听说过,也没见过蛇角。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多年来我咨询了全国各地的很多专家,结果却让我有点吃惊:几乎没人见过蛇角。

蛇角别名碧溪。毒犀牛。骨犀。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大蛇之角”,“产于西番”,“粒如象牙”,“色如苍碧玉”,“犀不十分大,若作刀靶,价值连城”(宋宋文)。但《本草纲目》中并没有解释蛇角的动物属性。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观点见于商务印书馆《辞源》,其中“吸毒石”条目说:“在西岛一条毒蛇的脑中也发现了吸毒石”,“是《云过眼录》中所称的骨犀,《耕田录》中所称的毒犀”。但是,这种“脑子里有石头”的说法令人费解。想象一下,如果任何动物的大脑里有石头,它也能生存。「脑中之石」是「腹中之石」的错误吗?就“Xi”这个词来说,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短木头,而不是石头,但实物真的像一个小巧玲珑的根雕。此说法仅供参考,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还有一种说法,以明初曹昭《论葛沽》为代表:碧玺是犀牛角的一种,它“最贵”。这种说法在书刊收藏中经常被引用,流传甚广。国内一些专家认同这种说法。

人们不禁要问:蛇角(碧玺)中有哪些动物属性?;这种动物已经灭绝了吗?什么时候灭绝的?历史上关于蛇角的传说扑朔迷离,在学术界,关于蛇角的定义也没有科学的结论。再加上数据和信息非常匮乏,让很多人怀疑甚至不相信蛇角的存在。俗话说,看不到的人不奇怪也无可厚非。但是,蛇角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介绍一个真的蛇角。经查,其特征与《本草纲目》中的“蛇角”基本相同。请看(附5张照片):春秋华人社区。

1.高5.4厘米,形似刀靶,上为舌形,下为球形。角蛋白。表面较暗(应该是古色或深蓝色),表面局部或阴影部分为青绿色(是本色),有类似皮肤的纹路。

2.里面有一个小花苞,看起来像水仙花的花苞,颜色是绿色的,像一块碧玉嵌在里面。

3.在聚光灯下,所有的舌和小部分球状体呈血红色,大部分球状体呈青色,颜色鲜艳。因为古代光源的亮度不够,很难表现出这种半透明的色彩效果,所以没有记录下来。

4.味香(微苦),温度高或低时味浓;同样的温度,空气干燥时味道浓,潮湿时味道淡。这是有机物的一个特性。

蛇角的特性非常奇特独特,明显区别于任何角质,是研究蛇类和中草药的重要标本。由于早年灭绝量少,有机墓容易腐烂,体积小,外观不美观,因此极为罕见。

如果说蛇角的动物属性是蛇,那么蛇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其文化价值也会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众所周知,蛇是龙的原始形象,龙和蛇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角。从这个意义上说,蛇角不仅是龙角,也是虚构的龙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长蛇角蛇的种类,但可以认为,蛇角的存在丰富了龙文化的内涵,也是龙文化的一种图腾。

2.蛇角和犀牛角的区别

去年8月底,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刘晶打电话来说,她想看看真正的蛇角。她看了实物后说这一定是动物角,但不知道是什么动物角,需要进一步研究。11月,刘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这个东西叫碧玺,是犀牛角的一种。”仅此而已。早在两年多以前,我就向著名蛇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教授请教过关于蛇角的问题。他还说这个东西只在古书上看过,没见过实物。他说他老了,希望我能在这里告诉他结果。他得知上述说法时写道:“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中国古人把犀牛角(一种著名的动物角)称为蛇角?”

问题的关键是,蛇角和犀牛角是同一物种的两个名称吗?能混淆吗?我国最早的关于犀角的药学专著是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其中说:“犀角味苦寒。适应症:注意各种毒法,邪灵,瘴气,杀钩,吻,鸽,羽之毒,祛邪不乱噩梦。长期服务和知识分子适合。盛传谷。”我曾经问过几位老中医,他们都说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从来没有见过把犀牛角和蛇角混淆的记载。从汉代到明代的古籍中,只有曹昭的《论葛古要论》。明代《卷六》将“碧犀”视为犀角的一种,并作了解释:“古杜犀出现于西方,其色为淡碧玉,略黄,质地似角,扣声如玉,磨刮时有香味,烧时不臭,能消肿辩毒,故又称“碧犀”。而“古独犀”、“碧犀”自古以来就是蛇角的别称,在很多古籍中与蛇角联系在一起。如《山海经注》说:“古都之蛇角,谓之碧溪。”宋代石昊写《摘两钞》:“所谓骨,包括犀牛,也是蛇角。"元代的小心书《过眼云烟录》载:"骨为犀,亦为蛇角。“元末明初,陶九成写《南村农事录》:“骨中满犀,蛇角亦有毒,能解毒,盖以毒,故称毒犀。唐书有古都国,必产于其地。今天,人们被误认为是骨头。“虽然《本草纲目》出现的时间比《葛古要论》晚了近200年,但《本草纲目》更接近于上述古籍中记载的蛇角的总结,而《葛古要论》中根本没有提到“蛇角”,在概念和理解上与史书记载相差甚远,或许是由于《葛古要论》混淆了犀角和蓝犀。

然后从动物学的角度来分析。众所周知,世界上只有五种犀牛。这五种犀牛角虽然是单双大小,但形状和组织结构基本相同,即使从犀牛角化石上看那些灭绝的物种也是如此。这个蛇角是灭绝的犀牛角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以前世界上有十几只犀牛,最后灭绝的犀牛叫毛犀,距今1万年到2万年。它的角至今无法保存(中国最早的犀牛角制品不早于唐代),只能保存化石(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万多年),而且长毛犀牛角化石的形状与普通犀牛角没有太大区别。这种蛇角的形状和结构极其特殊(不同于任何一种角),与犀牛角有很大不同。从动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两者性质不同,绝不能混为一谈。

蛇角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也许只有做DNA检测才能得出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