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有毒吗?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概述
刺蒺藜,别名刺蒺藜、刺蒺藜种子、刺蒺藜、刺蒺藜、刺蒺藜、三角蒺藜、狭叶菱、刺蒺藜,是蒺藜属草本植物刺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辛,苦,微温。肝经。
1.疏肝解郁:用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所致的头痛、头晕、胸胁胀痛、乳房不通等症。常与苦丁茶、菊花、白芍等同用。
2.疏风明目:用于风疹瘙痒,风热目赤流泪,如(张氏伊通白芨林散)。
3.祛风止痒:用于皮肤瘙痒,常与荆芥、蝉蜕等同用。
药理学鉴定
蒺藜降肝阳作用较弱,无疏风作用,更适合治疗肝阳上亢的轻症。
本品有很好的疏肝解郁的功效。
药理作用
它具有抗高血压和利尿的作用。
化学成分
含有山奈酚、山奈酚3-葡萄糖苷、山奈酚3-芸香糖苷、蒺藜苷、过氧化物酶、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等。
剂量用法
5-10g,水煎,或制成丸剂或散剂。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1)可以降血压。
蒺藜的水提取物、乙醇-水提取物和3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动物有抗高血压作用。生物碱部分对狗血压无影响,但能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2)利尿
该产品在印度被用作利尿剂;在盐水负荷大鼠实验中,利尿效果并不理想,其灰水提取物和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也有人认为除钾盐外,生物碱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水肿患者有效。
(3)平肝潜阳
蒺藜的苦味能泻下,入肝经,果实以落为主,故能抑制上下的肝阳。对头痛、头晕、痉挛最有效。
(4)疏肝解郁
本品辛,散,解郁,狂乱,堪比其他药物到达后不停留者。且入肝经,故能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胸胁疼痛、不适、呼吸过度和乳房闭锁。一篇植物名实考证说:“蒺藜用于解郁,炒香入气药,极效。”
(5)祛风明目
本品辛散风,泻火苦,入肝经,开肝于目,故能散肝经风热,泻肝火,祛风明目十分有效。故《本冯静原》云:“蒺藜为治风明目之主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声导。眼疾为风木之邪。风大则目疾,风去则目明。”本品入肝经非常有效,辛散,散寒,泻肝火。对目赤痈肿,羞明流泪,肝热扰目窍者有效,故可用于蒺藜。
(6)祛风止痒
本品味苦、苦,能祛湿杀虫、祛风止痒。如《名医阿别录》说:“即藜,主体痒,小儿头疮。”
(7)祛瘀散结
本品辛温,散结化瘀。用于治疗痈、痈、瘰疬、乳岩等。如《神农本草经》说:“本品治血,破结,有喉炎,难以哺乳。”《本草颜回》云:“蒺藜能祛风降气,亦可作水化之药。”
(8)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本品味苦,入肝,有平肝阳的功效。常与钩藤、珍珠母、菊花同用,以增强其平肝作用。
(9)用于肝郁气滞、胸痛、乳痛。
本品辛,入肝,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可与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的药物配伍,用于治疗胸痛、胁痛。可用于治疗产后肝郁、乳房胀痛等。
(10)用于风热上涌,目赤。
此味辛,又散肝经风热,明目退翳。常与菊花、决明子、黄荆子及其他药物(如蒺藜粉)配伍,用于治疗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泪眼模糊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