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知识大全

你在寻找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吗?你对端午节了解多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相关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结束的意思是“开始”和“开始”。初五可称为端午。在农历中,地支标志着月亮,阴建在正月,二月为基,五月依次为午,所以五月称为午月,“五”与“午”相连,“五”也是阳数,所以端午节又叫端午、崇武、端阳、中天。从史料记载来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朝的地方习俗:“仲夏端午,烹粟。”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必备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能镇邪。虽然每年都庆祝端午节,但是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很清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源于南朝梁朝吴郡《续齐之和》和北周《荆楚之时》的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丝绸粽子来驱蚊。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二、遇道神说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

第三,端午节说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第四,恶日理论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邪日。《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畜兰是五月五日洗澡”,还有很多传说认为重五是洗澡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五,夏天至日说

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岁记》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季的至日节。至于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并不一定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岁时美景》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亦可称为仲夏节。因此,正午节日的最早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端午节的其他知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和习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博士的身体,人们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米饭,外面包彩色丝绸的办法来发展粽子。后来,每年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吃粽子要注意什么?

粽子多以糯米为原料,黏性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脂肪、盐、糖含量过高。一个普通的腊肉粽子,大约含有一碗米饭,大约400到500卡路里的热量。因此,专家建议,女性每天吃粽子不要超过三个,男性不要超过五个。在吃粽子的同时,蔬菜水果可以帮助肠胃的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消化不良。另外,睡前两小时不要吃粽子,也不要接触水分多的凉性瓜果,如西瓜等,以免引起腹泻或腹痛。

哪些人不应该吃粽子?

粽子并不适合所有人,专家也建议一些人不要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粽子种类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脂肪含量多,属于油腻食物。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和缺血,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小孩:粽子大多是糯米做的,比较黏。如果老人和小孩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肠胃疾病患者:蒸粽子会释放出一种胶状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

糖尿病患者:粽子里经常会有红枣和红豆沙,含糖量很高,一般都是掺糖的。如果不加以控制,会损害胰岛的功能,使患者血糖、尿糖迅速升高,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和中毒。

端午节的“五毒”有哪些?

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

端午节的“黄武”是什么?

江南民间有端午节吃“黄武”的习俗,“黄武”是黄瓜、鳗鱼、黄鱼、雄黄酒、咸鸭蛋黄。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咸鸭蛋黄?

为了驱除“五毒”,人们用五种红色的菜肴来象征五毒之血。吃的时候会吓跑妖怪,就是吃五红,咸鸭蛋黄里的红油就是其中之一。

屈原不姓屈。他姓什么?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是熊通之子屈先的后代。屈原其实姓米,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亦同楚。”字原,云名正则,字灵。楚国国君姓糜,屈是屈原的姓。那时候姓和姓是分开的。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由来

雄黄酒是用雄黄粉酿造的。雄黄是一种中药,雄黄可以作为解毒剂和杀虫剂。所以古人认为具有腐蚀性的雄黄可以抑制蛇、蝎子等害虫。“善能杀诸毒,除诸恶,治诸毒,受人景仰,虎狼潜伏山中,入川水避诸毒。”

端午节恰逢春夏之交,是蚊蝇等害虫繁殖的高峰期。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插艾草、喝雄黄酒辟邪防疫的传统。所以古人不仅在蚊子滋生的地方撒雄黄粉,还喝雄黄酒祈求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端午节古代运动会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运动会。从古至今,端午节的习俗大多与体育运动有关。龙舟赛和南方的龙舟赛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举行。各县、县、村每年都组织龙舟赛。体育场的尽头插着彩杆,彩杆上通常挂着织锦,名为“标”,胜者为胜。

北方射柳、斗草、马球的参与者很多。所谓柳射,就是一种类似骑马时射箭,看谁能射中的游戏;马球和现代马球非常相似。打草是小孩子经常玩的游戏,也很有讲究。有所谓的文斗,也有所谓的战争。因此,古代端午节的气氛就像全运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