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中药可以调理吗?中医如何调理重湿气?
1,湿气重的症状
(1)经常觉得困,头晕,沉重。
(2)大便松散,马桶不易冲水,排便没完没了。
(3)舌缘有齿痕,舌苔厚。
(4)头发和脸容易出油。
(5)眼睑和四肢容易肿胀。
(6)皮肤容易出现湿疹。
(7)食欲差,吃饭时容易腹胀。
(8)身体肥胖,肚子突出。
如果有两项以上,说明体内有湿气。
2.湿气重的原因
湿气的产生分为外部湿气和内部湿气。
(1)外湿是由于外界环境潮湿,比如南方夏季或雨季非常潮湿,外湿侵入人体,引起疾病。
(2)内湿可因外湿侵入人体,困脾,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致。也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如油腻或寒冷,伤了脾。疲劳、思考也会损伤脾脏,或者是肾阳虚弱所致。因为脾主运化,与人体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如果脾受损,人体内的水和液就会聚合成痰湿。
3、湿气重的危害
(1)湿邪性粘,缠绵难愈,所以有句古话“千寒易除,一湿难除”。
(2)湿可与其他邪气结合,与寒结合成寒湿,与热结合成湿热,继之以风成风湿等等。这些病很难治愈,但也很痛苦,很多慢性病甚至癌症都与湿有关。
(3)如果湿邪不退,多吃补品和药物,犹如隔山挠靴,隔山打牛。
4.中医调理要点
(1)为了达到更好的除湿效果,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利尿祛湿+脾+肾+气+温热成分
(2)湿气重的人,首先要让水分渗入体内,排出多余的湿气。
而湿气重的人,一般脾功能都不好,很多食疗,如红豆、大麦等,往往都是寒凉的,会伤脾胃。脾运化湿,要想调理痰湿,就要健脾。脾好的时候,运化水湿的能力强,湿气可以靠自身能力排出。
光补脾是不够的,因为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肾和脾胃是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肾好了,脾也会更好,所以要同时补脾。
(3)还有一点就是湿气重的人会被痰湿所阻。中医有个理论“治湿不讲究气,不是唯一的治法。”要祛湿,就要加气,否则湿不除。所以调理湿气,理气活血,更有利于祛湿。
(4)另外,食疗中搭配温热的食材尤为关键。张仲景有句名言,“痰多者,宜温药。”也就是说,湿气重的人在调理湿气的时候要加一些保暖,这样更有利于湿气的上升,加速湿气的发散。湿气就像一壶水,不被点燃就很难蒸发。这种温暖的成分被点燃。而且食疗的整体性质是平淡温和的,作为预防保健可以长期食用。
根据以上思路,你可以自己制定食疗方案,就是茯苓、黑豆、薏米、红豆、桂圆、绿豆、红枣。
煮粥不方便,可以用熟面粉。桂圆是龙眼肉干,红枣是红枣。为了让口感更顺滑,口感更好,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加入魔芋和结晶果糖。结晶果糖是糖尿病患者和节食者推荐的健康糖,因为它的GI低,味道清爽,不肥胖。这个组合吃起来出奇的好吃!而且还可以做早餐或者晚餐,让你有饱腹感。
湿度大的人可以自己买,混着调湿度。因为里面有薏米,孕妇不能吃。
5.再次用湿气按压穴位。
(1)腋下
腋下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排除心脏的毒素,要经常按摩,疏通这个井。
(2)肘窝
当你有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咯血、心烦发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时,可连续拍打肘窝5 ~ 10分钟,会有蓝、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出现。一到两周一次,这个排污井可以保持通畅,心肺毒素可以排出。
(3)膝窝
膝窝也叫_窝。在窝中央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卫中穴,取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排毒除湿的最大通道,卫中穴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就可能导致关节炎。所以可以在这里轻拍5 ~ 10分钟,直到出现瘀斑,每一到两周轻拍一次。
(4)银岭泉
它是脾经的关节点,从脚趾开始的脾经气在这里走得更深,可以健脾祛湿。它在膝盖以下,沿着小腿内侧骨向上抚摸,向内翻时的凹陷处就是阴陵泉所在的地方。每天用手指按揉这里,不管什么时候有空,但是要保证每天持续***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痛,但如果你一直按下去,会发现疼痛会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5)足三里
治疗脾胃是第一点,除湿当然不可或缺。这个穴位是祛湿的重要穴位,而人体在潮湿的情况下,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和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此外,脾为痰浊之源,主湿气。湿气太多不能运化,就会变成痰浊。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痰的产生,就要健脾,坚持每天多揉阴陵泉穴就好了。操作方法:业余时间按揉银陵泉,每天保证10分钟。
(6)承山穴
是去除人体湿气最有效的穴位,效果类似红豆薏米粥。因为成山穴位于足太阳的膀胱经上,膀胱经支配人体的阳气,所以刺激它可以通过补益膀胱经的阳气来排出人体的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按他的承山穴,就会有明显的酸痛感,这是因为体内有湿;擦成山穴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到轻微的发热,这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我们身上的湿气随着阳气的上升而向外发散。所以湿热体质的人一定要注意记住这个大健康点,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
(7)风龙穴
用足三里按摩丰隆穴,能祛湿化痰,通顺,声如洪钟,如雷贯耳。长期坚持按摩,可以将脾胃上的浊湿如雷暴雨般排出。从腿外侧找到膝眼和外侧脚踝,把它们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再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为1.5英寸,大约是你两个手指的宽度,与刚才的中点齐平。按在附近,感觉最酸或者最疼的地方就是风龙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6.防止湿气侵入
(1)应对体内湿气,可以选择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
例如,苋菜、扁豆、冬瓜、薏米、绿豆、西瓜崔屹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富含人体容易吸收的钙,还具有解毒清热、利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益气、消暑祛湿、利水消肿的功效。
薏苡仁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钙、铁、膳食纤维等。它是一种营养均衡的谷物。因其易于消化吸收,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轻胃肠负担、健脾祛湿、增强肾功能的作用。
此外,冬瓜、西瓜也性寒味甘,清热生津。湿热天气多吃冬瓜、西瓜,有很好的利尿作用。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如果室内湿度较大,建议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当地板潮湿时,立即用拖把拖干净,以避免水分滞留。如果外部湿度也较大,可以打开风扇和空调,用这些电器保持空气对流。
(3)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
这么潮湿的环境不要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冷食,冷饮。喜欢甜食的人也是禁止吃的,因为“甜变湿”。
(4)忌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果蔬会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进食。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饪中加入葱和姜,以减少蔬菜的寒性。
(5)洗头要注意两点。
在室外洗头时,不要用洗发水后弄湿头发,这样会使水分进入头皮(按摩前擦干头发)。洗完澡(头)后,彻底擦干身体。
(7)保持衣服干燥
不穿湿衣服,盖湿被子,勤晒被子(垫料)。
(8)夏天不要睡地板。
尽量不要住地下室(湿度大),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的水分会下降,地板会很重,容易侵入体内,引起肢体疼痛。最好睡在离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9)雨天减少外出
还要避免淋雨涉水,不要让湿气包裹身体(淋湿后及时换上干衣服)。
(10)少喝酒。
酒精有助于湿邪,少碰酒精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