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症状及预防。

猪蓝耳病感染后有多种临床症状。因为继发感染通常是严重和复杂的,所以很难准确描述PRRS的临床症状。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病期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在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眼睛浮肿、结膜炎和眼睑浮肿是常见的。在英国也有顽固性腹泻的报道;欧洲和加拿大的猪也有常见的皮肤变色和发绀。种猪患猪蓝耳病的表现没有差异。不同的菌株和管理因素可能会影响临床症状的出现和产量损失。1.流行形式:我省猪蓝耳病的流行形式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1.1.虽然在中国不同的猪群和生产方式中,急性型的临床症状不同,但大多数急性PRRS病例仍有一些相似的表现。急性猪蓝耳病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高峰期和末期。1.1.1.初始阶段一般持续1-3周。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厌食、嗜睡、精神萎靡和发热。猪在配种、怀孕、哺乳、保育、育肥期间都可能生病。猪起初发热、厌食,母猪肛温多在40℃以上,个别情况下会高达465438±0℃。生长猪的肛温在465438±0℃之间,这种发热在母猪和育肥猪中是一过性的。病猪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厌食,母猪可达60%,常持续1-7天。据报道,这种现象与生殖功能障碍没有内在联系。嗜睡和抑郁是初始阶段的另一个特征,在所有阶段都持续。他们的特点是正常运动减少或停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常采取侧卧姿势。有些公猪性欲会下降。初期,少数病猪出现耳朵、外阴、尾巴、腹部、口腔发绀。然而,这种紫绀通常只存在几个小时或几天,无需治疗即可消失。部分猪场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猪蓝耳病的严重性,没有提高警惕,导致放任自流,使疫情恶化。呼吸系统症状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气短,多见于幼猪,偶见于成年猪,表现为腹式快速呼吸或换气过度。流产很少(1-3%),死亡率低(3%)。偶尔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瘫痪、平衡功能障碍或躁动、呕吐等。1.1.2.初期高峰期过后,将进入高峰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母猪年产仔数下降5-20%。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早产、死产、胎儿木乃伊化、多弱胎、断奶前死亡率增高。这个高峰期在3周左右,死胎数达到最高峰。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死胎率可达35%以上,死亡率可从0到100%不等。还可以看到大型木乃伊胎和发育良好的胎儿,平均体长在17era以上。在猪蓝耳病暴发高峰期,平均每窝仔猪数减少4头左右,与每窝死胎和木乃伊胎数大致相当。猪蓝耳病高峰期出生的仔猪非常虚弱,尤其是早产猪,再加上呼吸道疾病和腹泻,死亡率大大增加。如果补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整窝都可能死亡。1.1.3.急性猪蓝耳病的晚期表现为繁殖参数恢复,逐渐达到或接近病前水平。仔猪和生长猪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果控制及时,措施得力,最后阶段就是完全恢复的前奏。相反,急性猪蓝耳病的结束可能是慢性猪蓝耳病的开始。从我省发病猪场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已经转为慢性猪蓝耳病。1.2.慢性型:与急性猪蓝耳病相比,慢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没有那么严重,大多数慢性病例的繁殖性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统计结果表明,初次感染猪蓝耳病6周后,猪的繁殖参数恢复到感染猪蓝耳病前的水平。但活仔猪的参数会降低;同时出生率也会降低(10。-15%).虽然曾经繁殖失败的母猪也可能产下正常的仔猪,但这些仔猪会被PRRSV感染,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而成为感染猪,并在短时间内减弱,特别是在泌乳后期和保种阶段。这种感染表明,猪蓝耳病病毒在育肥猪群中传播活跃。据报道,猪蓝耳病病毒可以在第一次繁殖失败两年后从苗圃的猪群中分离出来。1-2.5猪蓝耳病暴发后,待宰猪血液中仍有猪蓝耳病病毒抗体。因此,从我省养猪业的发展来看,扑灭猪蓝耳病的难度较大。在泌乳后期、保种和育肥生产阶段,慢性猪蓝耳病感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继发感染,与猪场历史有很大关系。通过对部分猪场猪瘟的细菌分离和IFA试验,分离出链球菌、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致病菌,少数猪场为IFA阳性,并有零星猪瘟发生。慢性猪蓝耳病猪由于继发感染增多,发生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生长速度减慢,报酬降低,断奶后死亡率增加(最高可达50%);同时也导致屠宰时体重不达标的猪增多。如果这一时期没有很好地加强管理,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似乎每个月都在循环,每个月都有一个高峰。2.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流行的一般过程,根据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的原因及其引起的发病机理,可分为三种类型:2.1。一般来说,新建的养猪场没有特定的病原体。新生猪养殖场引进把关不严,或者种猪场疫情调查不到位,就盲目引进,引进染病种猪。最终导致养猪场发生猪蓝耳病。这种情况在我省有十几例。由于PRRS对断奶仔猪的致病性不强,但猪已感染较长时间,种猪引进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一旦繁殖,就会出现PRRS引起的生殖障碍,流产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30%。原因是猪体内PRRS的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当抗体水平很低时,就会出现大量的PRRS病毒。所以,虽然新养猪场在管理上,特别是在疾病控制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结果还是出现了严重的疾病。2.2.猪场引进有毒储备猪引发猪蓝耳病暴发。如果没有发生猪蓝耳病的养猪场引进了有毒的后备猪,特别是公猪,可导致猪蓝耳病在田间大面积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繁殖,病毒一般在2-5个月开始出现。其初期表现仅在育肥猪,症状与流感相似。如果及时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一般两周内疫情稳定,然后母猪尤其是妊娠母猪表现明显。其引起的流产一般为30-40%。2.3.猪场因自然感染或管理原因发生猪蓝耳病。因为猪的流动和空气也是猪蓝耳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猪场感染猪蓝耳病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是猪蓝耳病的典型表现。3.诊断技术3.1。目前对猪蓝耳病的研究结果表明,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各种不同日龄的猪均易感,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呼吸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之一,随风传播。疫情期间,即使是严格封闭管理的猪也会发病,空气传播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3.2.发病时,临床症状是否明显,与猪的免疫状况、病毒的毒力、猪场的管理水平、气候条件有关。此外,继发感染病例的症状往往严重而复杂。急性型表现为发热、抑郁、食欲不振或被遗弃、嗜睡、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情时间延长或不孕;妊娠母猪有流产(多在妊娠后期)、死胎、木乃伊、后代虚弱等。有些小猪会出现神经症状,比如产后缺奶,有些新生小猪呼吸急促,或者运动障碍。仔猪产后一周内死亡率明显上升,部分病猪耳朵、腹部、外阴出现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或弃养、腹泻、明显消瘦、死亡率高,可达80%以上。慢性型母猪繁殖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每窝活仔数下降,受胎率下降10-15%。育肥猪只有轻度厌食和呼吸道症状。感染后,公猪体温一般不升高,但精液质量下降。大多数感染猪表现为亚临床型,这些病猪不表现症状但解毒,成为主要传染源。3.3.对感染母猪的弱仔或流产胎儿进行尸检,可见胸腔内有大量清液,偶有肺实变。母猪、公猪、育肥猪尸检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镜检可见间质性肺炎,但继发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非常复杂和严重。3.4.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可通过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中的一种进行诊断。4.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感染猪蓝耳病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大多数措施都是针对缓解急性症状,防止二次感染,减少损失。根据我省目前的情况,结合国内外防治猪蓝耳病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防治猪蓝耳病的方法。4.1.发病第一个月,可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妊娠晚期的猪,以降低发热,延长妊娠。同时对母猪进行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4.2.当猪的采食量减少时,应饲喂高能量。4.3.在发病急性期,经产母猪应推迟配种,但应多配种后备猪,以减少生产力下降。公猪病精质量下降时,应加强人工授精。4.4.保证弱仔及时服用人初乳,推迟补铁和剪尾;给新生仔猪服用预防性抗生素,预防腹泻;禁止寄养,以避免交叉感染。4.5.加强猪的胸膜肺炎、伪狂犬病、链球菌病、气喘病等疾病的防疫,增加猪的抗病能力。4.6.添加抗生素预防生长猪的二次感染,补充适量的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4.7.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加强环境消毒,及时清洁产床。4.8.保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进行熏蒸消毒,阻断病毒在生猪生产中的流通;以及早期隔离断奶,防止混合喂养和感染。4.9.加强后备母猪管理,对新引进的后备猪推迟配种,以便形成自然适应。4.10.使用PRRS:对于PRRS阳性的养猪场,小母猪可以在配种前用冻干PRRS疫苗免疫一次,每21天免疫两次。因猪蓝耳病产死胎的母猪,半年内可以不用注射苗。母猪产后2l天可接种1头,仔猪(7-21日龄)可接种半头。公猪不接种(重污染猪场,母猪妊娠中后期可接种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一次)。PRRS阴性的猪场,后备母猪配种前可接种PRRS灭活疫苗一次,间隔21天,母猪空怀期接种,公猪和仔猪不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