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求助有科学依据吗?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或刀在人体特定穴位和一定部位穿刺或切开,释放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种疗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一种锋利的石头——砭石在患处放血,可以治疗一些疾病。随着科学的发展,刺血工具产生了金属针,后来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于放血治疗的“前针”。此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管”;“陈被除,邪血也产生。”明确指出刺络放血可治疗癫狂、头痛、突发、呼吸困难、鼻衄等症。据说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好了太子郭的“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好了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这种疗法已成为中医的一大法则。《新唐书》记载,唐代唐高宗的“头晕看不见”是靠头顶放血治好的。到了宋代,此法已被编入针法韵《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在《儒林外史》中关于针灸的医案几乎都是针刺放血取效,认为针刺放血是攻邪最快的方法。从明清时期开始,放血治病非常流行,针也发展很快。三棱针分为粗针和细针,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详细记载了针灸放血的医案。叶用这种疗法治愈咽喉疾病;赵学敏和吴尚贤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并汇编成一系列精美的版本和李龙骈文。在现代,放血疗法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民间。其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选针
1.三角针:不锈钢材质,分粗细两种。针尖有三个三角面,非常锋利。粗针长7 ~ 10 cm,针柄直径2 mm。适用于四肢及躯干出血。细针长5 ~ 7 cm,针柄直径1 mm,适用于头、面、手、足放血。
2.小眉刀:长7 ~ 10 cm,刀刃长1 cm,非常锋利。
3.如果暂时没有以上工具,可以用缝针、注射针、瓷砖、剃须刀片代替。
操作
1.先将针头煮沸消毒,再对操作者的手和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2.临床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络放血和切开放血两种。
(1)络针法:此法分为点刺、挑刺、丛刺三种针法。穿刺有快刺(对准出血处,快速刺入1.5 ~ 3 mm,然后快速抽回,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此法应用广泛,故大部分部位都应使用),慢刺(慢刺静脉1 ~ 2 mm,缓慢抽回,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及头面部放血);刺络是针插入皮肤或静脉后,针体立即倾斜,刺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放血;丛刺是用丛针轻敲某一部位,针刺数量多,透刺浅,适用于扭伤、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常与拔罐疗法结合使用。
(2)划线法:常用小眉刀等刀具,握刀法适合于操作简便,使刀身大致垂直于划线部位,然后再切刀。适用于耳后口腔内膜、静脉出血。
3.在右手刺或切血的同时,另一只手用于提、捏、推、压等辅助动作配合放血。
禁忌症
1.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易出血疾病患者,以及头晕、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使用该疗法。
2.贫血、低血压、妊娠、饥饱、醉酒、疲劳等都不适合这种疗法。
需要注意的事项
1.首先向患者解释,消除不必要的担心。
2.放血针一定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需要注意的是,针不能太深,伤口不能太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切血管时,宜切,切不可切。
4.一般出血量在5滴左右,1号或2号应该是1次;失血量大的,1周内失血不超过2次。1 ~ 3次为一个疗程。如果出血不易止住,应采取压迫止血。
5.如果这种疗法仅用于对症急救,在病情缓解后,应在治疗前进行彻底检查。放血疗法一定不能滥用。
(编辑或作者的)注释/评论/备注
通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这种疗法被医生用于临床,疗效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一些急重症,具有抢救及时、见效快、无副作用的特点。该疗法根据经络理论和针灸原理,用针穿刺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络,理气和血,促进邪气外出。临床上,此疗法具有镇静、止痛、泻热、消肿、急救、解毒、化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