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中医管理的护理原则

中医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是否完成将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因此,一定要正确把握给药的途径、方法和时间,中药的有效时间和服药的禁忌症。

药品管理要求

1,严格的查对制度:严格的查对制度是正确实施治疗的重要保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姓名、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饮食禁忌等。,应在实施前进行检查和验证。

2.明确给药方法:应根据医嘱认真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法。对于中西药合用的患者,服药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副作用:一旦发现过敏或副作用,应及时停药,配合抢救。

4.掌握给药时间:在规定时间内给药。同时,把药送到嘴里。

5.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和治疗效果:服药反应包括正常反应和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必须仔细观察。对治疗效果的观察,一是检查是否有效,二是决定是否再次服用或停止服用。比如,服药后,患者会全身微微出汗,患者会感到全身轻松,说明外感已经解除,无需再服药;如果出汗不彻底,患者仍有恶寒恶风之感,说明表邪未解,应再服。

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重视汤剂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煎药前要逐一检查,尤其是有毒或有暴力倾向的。

(2)砂锅和瓷锅是最好的煎药器具。避免使用铁锅和铝锅。

(3)煎药前将药物用清水浸泡30-40分钟。加水量要根据药量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加水至高出药面3.33cm,第二次煎液为第一次煎液的1/3-1/2。

(4)煎煮时间和持续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煎药20分钟左右。为了保持止汗解表药物的分散效果,宜用文火煎制。滋补药要长期慢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5)成人服用200-300ml,儿童服用一半。

(6)需要特殊煎制的药物

①薄荷、广藿香、钩藤、飞机草、砂仁为芳香薄荷,宜煎煮1-2次。膏药、龙骨、赭石、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龟甲等药要先煎半小时左右,再与其他药同煎。

②附子、附子等有毒品要分开煎。尤其是川乌、草乌用量较大时,往往要炒3小时以上,舌头的味道是无麻的。

③旋覆花、枇杷叶、海金沙、马勃等药用布包裹后煎服。

(4)焦糖、蜂蜜要去掉,等药煎好后再加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应先用黄酒炖,然后煎去药渣,口服。

⑤药物如犀牛角、羚羊角、鹿茸、沉香、琥珀、川贝母、三七等。应先磨成细粉,然后用开水或汤剂服用。

⑥重量轻、面积大的药物,如糯米须、玉米须等,应先用水煎服,然后去渣。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代水煎”。

口服中药剂型

1.汤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制成的制剂。具有吸收快、易于发挥疗效的特点,其药物组成和剂量可根据病情随时灵活调整。多用于新发疾病和急性病。

此外,中药饮片粉碎成粗粉,服用时用开水软化或微煎,汤剂浓缩制成的颗粒与汤剂性质相似。

2.粉剂是研磨成均匀混合物的干粉,服用时用温水冲服。如沉香粉、三七面等。其特点是服用方便,制作和携带方便,药物流失少。多用于慢性病或用量小的昂贵药物。

3.将药方中的药物磨成粉末,混合,加水或蜂蜜等制成丸剂。,常用的有水丸和蜜丸。其特点是吸收缓慢,药效持久,服用方便,易于保存。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和恢复期患者。

4.内科用的药膏大多是蜂蜜膏。其制备方法是将饮片反复煎煮3-4次,去渣,文火浓缩,加入适量蜂蜜或红糖。如梨膏、益母草膏。其特点是服用方便,味道鲜美。多用于慢性病。

5.白酒也叫药酒。药放在白酒里,泡了1个月左右。如当归酒、木瓜酒、人参酒等。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和风湿痛。

6.片剂是将药材煎煮成浓缩液,然后加入细药材、辅料等模具制成片剂。

此外,随着中药剂型的改革,也发展成颗粒剂、糖浆剂、茶等剂型。

给药时间与护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活动具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比如《苏文》。《怒达天论》说:“平旦当道,日中阳强,西日弱,关阀门。”;灵魂支点。营生会说:“后半夜,就会阴衰,而平旦阴将竭,阳气将受影响。”“苏文。脏气法论指出:“肝病之人,平而智,食之甚苦,夜不寐;".....心脏病,日中智慧,子夜,平静;.....脾者,饲智,日出,饲静;.....肺病,饲智,天很晚了,夜深人静;.....肾病的人晚上聪明,四季很静,安静地进食;”以上说明了人体正气随一日阴阳盛衰而变化,指出了一日五脏病况的变化规律。

古代的《经脉流注》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的规律。它认为心脏功能在中午(11-13)和中午(23-1)最弱。肾功能在酉时(17-19)和毛时(5-7)最弱。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常夜间发病死亡,早晨水肿在肾气不足的肾炎患者中最为明显。说明“子午刘著”理论是科学的。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效果,护士应掌握给药时间的护理知识。

1,注意给药的时间。给药的时间要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奏相一致。即阳长则用阳药,阴长则用阴药。升药在升时,降药用于降药。如果选择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等治疗原则或方剂,则应选择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利用一天中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充盈的情况,帮助阳气抑阴、祛邪。同理,凡是需要殷琦消除的病证,在选择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心安神、镇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都应在阴气较长的傍晚或午后服用。同时,由于时辰不同,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也不同,病情的轻重自然也不同,对于缓解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要注意给药时间,抓住时机,在阳经盛衰的白天对三阳经疾病进行治疗,使阳气战胜邪气,使疾病康复。同样,在天空殷琦较强的暗夜,也是在阴经占优势时,利用天空之阴,使阳气得以恢复,疾病得以康复。这样的给药时间不仅可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副作用。护理中还应注意给药时间原则。

(1)根据病位确定给药时间:《神农本草》序中记载:“若病在胸膈之上,则先服药;心以下有病,先吃药再吃;四肢脉络有病者,宜空腹而丹;骨髓有病者,当饱而夜之。”指出服药时间应随病情不同部位而异。若治上焦病,宜饭后服药;如果你治疗下焦疾病,你应该饭前服药。骨髓和四肢有病的,晚上和早上吃东西后要空腹吃药。

(2)方指出:“当你煎药时,你不能避免早晚吉凶。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你应该立即治疗。不等到早晚,就好了。”"腹泻还不错,用吴梅黄连蜜丸服三夜两天."“寒热天疟疾反复发作,衡山甘草汤似五里服。”以上论述说明,一旦发病,应立即遵医嘱给患者用药,以达到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证候确定给药次数。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给药时间,使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减少副作用。

①一般疾病口服,每日分2-3次,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

②对危重患者应及时给药,选择能充分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③解表药,条件允许的话,应在午前分时段服用,以顺应阳气升降,助药祛邪。

(4)治疗咽喉疾病,可随时勤服药,慢慢吞服,使药液与患病部位充分接触。

⑤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予平喘药物。

6.健胃药物宜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化滞的药物,饭后服用,达到开胃化滞的效果。

⑦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

⑧如果吐药,应在早上中午前服用。

⑨泻药,应空腹服用,以消除胃肠停滞;泻下药物应按照“日喂收敛”的原则在夜间睡前给药;止泻药,按时再服,止泻药停药。

⑩驱虫药,早上空腹服用或晚上睡前服用。

滋补药物一般应在饭前服用。

补阴药宜夜间服用一次;补阳药应在中午前服用。

月经药物一般在月经前或经期服用。对于肝郁气滞的痛经患者,应在月经前3-5天服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果在经期服用理气活血的方子,不仅可以缓解痛经,还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特殊情况应遵医嘱进行。

2.中药起效时间:所谓起效时间,是指从开始服药到药物起效所需的时间。比如服用辛温解表剂后,如果患者全身轻微出汗,恶寒头痛症状减轻,全身感觉轻松,一般约0.5-1小时,这是药物的有效时间。护士应熟悉各种药物的起效时间,以便观察药物疗效或继续用药或换药时参考。

用药方法和护理用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陵曾指出:“方虽病,取之不效,非特别缺工,而害之。”说明用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上,确实因为用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护理中必须正确实施各种用药方法。

1,煎煮法

(1)分次给药方法:每天一剂中药,分2-3次等剂量给药。如果老人和小孩服药困难,也可用少量多数或浓缩汤剂。

(2)骤服:一次服一剂汤剂,以发挥其强大而迅速的作用。它经常被用于紧急治疗。

(3)频率给药:每日分几次服用少量药物。多用于上科疾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患者。

(4)连续给药:指短时间内服用大剂量药物的方法。例如,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引起的高烧和败血症。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在体内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

2、中成药服务方式:一般有配送服务、输液服务、调剂服务、输液喂药服务等。

(1)送服:将药物放入口中,温开水送服,引药,煎服。

(2)内服:将药物放入杯中,用温开水、药酒等洗成混悬液后服用。

(3)掺和剂:有的粉末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都是用此法给药。

(4)含服:将药丸、药丸含在口中,药物慢慢溶解,吞服。如六神丸、润喉丸、救心丸等。

(5)喂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婴儿、老人、体弱者或危重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解成液体,逐一喂给患者服用的方法。

服药的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该注意的内容。吃药的温度一般指的是药水的温度或者是送药用的酒的温度。经常有热的衣服,暖的衣服,冷的衣服。趁热服:趁热服下刚煎好的药水。常用于热药治疗寒证,应趁热服用,或寒药用于真热虚寒证时,属于“以冷治热”、“以冷治热”的方法,以减少患者拒服药物。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水加温后服用。一般来说,煎剂是温服的。凉服:将煎好的汤剂凉后服用。常用于热证的感冒药或真正寒假热证的热药。属于“热则寒”、“热药则寒”、“以热治寒,以凉做之”的大法。

另外,在服药方法上也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虽然药物的剂量一般由医生决定,但护士也要掌握和了解,以便及时指出错误。

3、用药护理:除了精心采取用药方法外,还应做好用药护理。

(1)服药后注意休息,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重度或毒性药物,更要严密观察记录。

(2)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反应,如服用解表药,给患者喝些热粥或热饮帮助。冬天感冒需要盖被子让全身微微出汗。服用止呕药后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和次数,服用通便药后观察腹泻次数、大便的性质和数量。服用排石汤,观察排便情况,检查是否有结石排出。服用拒水药物或剧毒药物时,应事先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反应。观察服药后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对于同时使用中西药的患者,应告知服用中西药的间隔时间。

(4)注意食物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中医一直说“药食同源”。这是因为药性和饮食习惯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甜、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不同之处。同时,有些食物是药品,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红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蜂蜜等。由于饮食习惯和药性具有相同的味道,如果饮食习惯与药性相适应,食物可以增强药物的作用;食物与药物相反,食物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比如热证患者要用感冒药治疗,食物要寒凉,以适应病情和药物的药性;同样,寒证患者在用热药治疗时,也应给予温热的食物。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反而会降低药物的效果。

总之,正确选择食物对提高药物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认真掌握,正确实施。

此外,饮食因素也可能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各种影响。护士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提高药物疗效,减少阻碍吸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