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服用中药存在的问题
贵州有一家中草药医院。
作者:任壮来源:中国医学报
有中草药的医院不多,但贵阳有一家,叫贵州中医医院。也正是被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吸引,记者日前走访医院一探究竟。
陋巷里有许多病人。
贵州省中医院位于贵阳市城乡结合部,门前街道狭窄,城市声音混乱。医院临街的平房门面看起来很不起眼。
记者站在大厅里向里看。里面是一个狭长的庭院。令人惊讶的是,房间里等着的人有一两百人,或站或坐,挤来挤去,插来插去。院子尽头的平房前,人群最密集。这是沈太福院长的诊室。此时大约是10 am。房间里有30多个候诊的病人,宽敞的诊室一时间特别拥挤。
该院负责人沈太强告诉记者:“只要沈院长在门诊,这里每天就有300多人。他自己要见200个人,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如果别人看过,处方也必须经过他的批准。”
“院长每周休息两天,那两天来看病的人很少。可以说人少。病人就是相信他。”
难怪,采访时,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同志帮忙确定了沈院长当天是否出诊,并告诉记者:如果院长不出诊,你就看不到医院的热闹场面。
从未在18做过广告。
记者与等待治疗的患者交谈,询问的人都说是早上6点来挂号的。有的是贵阳本地的,坐大巴来的,有的是外地的,要提前一两天来贵阳,等沈院长出诊。症状也各不相同,有头痛发热的,有肝病的,有胃病的,还有老年腰腿痛的,其中拿着透视片的也不在少数。
关于“你为什么来这里看病?”记者听到了这样的回答:“认识的人说我是在这里治好的”、“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吃中药便宜”、“从这里吃过药,感觉不错”、“去过大医院,想试试中药”。
记者很惊讶,没人说他是看了电视报纸上的广告才来的。对此,沈太强有些自豪地说,“我们医院从1992建院以来,从来没有做过广告。”“有一次,当局要审查各个医院的医疗广告,我们报说不用参加,因为我们从来不打广告。”“患者都是人传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周边省市”。
他还说,“来看病的大多是城里来打工的,还有很多是外地来的,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因此,贵阳市已批准该医院为新农合定点医院”。
中药饮片每月消耗4吨。
这家医院有三家中药店。记者来到其中一家最大的中药店门前,看到有八九名药房人员在紧张忙碌,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拿药、计量、配药、包装。对面西药房只有一个人坐着值班,很长时间都没人吃药。
“病人太多,一个中药房赢不了”,沈太强说。医院门诊主要开中药汤剂。即使是住院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必须服用中药汤剂。中药房平均一天配药1500多片中草药,一个月需要4吨药材。
“这么大的剂量,医院提供煎药服务吗?”
“院长一直主张传统的煎药方法可以保证中药的疗效”。沈太强介绍,考虑到患者大多来自农村,老年患者较多,医院设立了专门的煎药服务台,有两名中药师为门诊取药的患者服务。住院部里有煎药室,每个病人都配有煎药锅。
记者告知煎药服务台,看到两名中药师正在接待已经服用中药的患者。
面对一位妇科病患者,中药师指示:“药要泡半小时,小包装的药先煎半小时,大包装的药一起煎55分钟,一日三次,第二、三次每次煎25分钟,每次定量服用。”“不吃牛羊肉,戒烟戒酒。”
对于一位肝病患者,中药师不仅介绍了煎药方法,还告诫他晚上10前要休息入睡。保持心理乐观,不要自寻烦恼。
中药师一边讲解,一边记下注意事项,分发给患者。他们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就是给患者讲解清楚煎药方法,同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饮食、生活建议。
治疗乙肝一个月只要168元。
贵阳郊区的王先生刚刚带了一大包中药。前不久,他查出自己患了乙肝,听一个患过乙肝的朋友说在这里治好了,去了哪里。
“你看,这是一个月的药,一个* *才168元”,他说,在城里工作,一个月挣不到1000元,药又太贵,吃不起。
在院子一侧的住院病房,记者见到了一位来自贵阳花溪区农村的肿瘤患者。他说:“多亏了这里的中医,否则我就活不成了。”两年前,正值壮年的他查出了恶性肿瘤。后来,肿瘤从胃部扩散到了肝脏和肩部。为了治病,他辗转广东、北京各大医院,花光了两口子在广东打工10多年的全部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1.9万元,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回到老家后,疼痛难忍,几乎吃不下饭。一个月前来的,一直在吃沈院长开的中药。“现在感觉不疼了,能吃东西了,肿瘤也变小了。”他老婆在旁边说,他每天吃的中药平均费用才14元。
患者说,也是感恩。“我这里不输贵药,输什么液我跟你商量。”原来在别的医院,挂了五六个液体袋,现在只输了点营养液。"
在另一个病房,一个7岁白血病女孩的父亲罗先生也有同感。他说,孩子得病后,知道化疗费用高,家里经济条件承受不了。无奈之下,他给媒体写了许多求援信。今年4月,他带着孩子住到了这里。他花的钱不多,但能感觉到孩子的病情在稳步好转,心里也轻松了很多。
负责的医生告诉记者,患病儿童的治疗是中西医结合,对症支持。目前孩子淋巴结肿大基本消退,白细胞明显回升。
沈太强介绍,住院的大多是疑难重症,其中一半是肿瘤晚期患者,很多都是大医院转来的。“他们给了中医一个机会,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一般住院半个月左右,癌症患者一个多月,最多的花费几千元。
沈太福:为什么要办中医院?
沈太福院长拉出诊室与记者见面,但谈了不到20分钟,就被几名患者焦急地“请”了回来。“沈医生,我们都是一大早来的,后面还有很多人。”
临行前,他一直向记者强调:“我对中医有信心”,“希望全国的中医人员能团结起来,坚守我们的阵地”。
65岁的沈太福从医44年。因为父亲长期在家乡遵义县桠溪镇工作,小时候就爱上了中医,背汤歌,学古代医书,奠定了中医的基础。在贵阳开办这家医院之前,他在家乡的村集体合作医疗站当过站长,在镇卫生院当过院长。1979通过中医全国统一考试,被借调到贵阳中医学院成教系任副教授。他还被聘为一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副院长。
当中医老师、中西医结合的经历促使他有了自己办中医的想法。“我不敢说我擅长教育,但我在临床上还是很有经验的。那时候即使我在学校教书,也有很多人来找我要处方。”“在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为主,中医的优势很难发挥。中医需要一个以中医为基础的医学岗位来大显身手。”
在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他独自创办了贵州省中医院,并在成立之日就定下了宗旨:源于传统,高于传统;草药为主,疗效为主。
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现代医学中一些疗效不理想的常见病。他收集、总结、整理了50多个系列的传统验方,其中不乏民间医方古方。在用药方面,除了药典所载的中药材外,还经常使用一些贵州地方药材。多年来,在处理疑难杂症上,他每次都有妙手回春,甚至有“起死回生”的“神奇”。难能可贵的是,他以“扶正祛邪,软坚化瘀”的原则治疗肿瘤患者,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度过了风险,并安全度过了许多年。从18成立至今,几乎就是一个“一个人的医院”,远近的病人都来求医,要“沈医生的处方”,“沈医生的药”。
沈太福出身农村,长期服务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虽然医院在城里,但服务主要是为农民。”医院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时,强调低成本和合理性。“我们应该让农民工和农民都买得起病,看得起病。”
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退休的主管医疗管理和质量安全的老专家吴教授,对沈太福的办学理念深表赞同和钦佩。吴教授,70岁,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会员,贵州省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他告诉记者,自己退休的时候,很多医疗单位都给了优厚的待遇来竞争就业,但他来这里是“私人拜访”,决定加入这家不起眼的医院。“我出生在农村。站在医院门口,第一眼就看到院子里几乎都是干活种地的,感觉这个院长不简单。这里待遇低,但我不管,我得帮他。”
吴教授帮助医院建立健全各项医院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令他高兴的是,这家拥有100张床位的医院没有发生一起医疗纠纷。
6年前,因为看病的人太多,沈院长几乎没有休息日。吴教授告诉记者,他是第一个建议沈院长每周必须休息两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