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包公志论》为什么是中医专书?
炮制又称炮制,是指中药材根据其不同的药性和药用要求而采用的各种炮制方法,即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炮制过程。因为大部分中药都是生药,有些有毒或者药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有的因易变质而不便长期保存,有的需去除非药用部分或异味后才能入药;其他的必须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因此,中药在应用或配制前,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进行不同的整理加工或特殊的技术处理,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满足医疗需要。
汉代所说的“角质发”“焦疗”就是最早的炭药——残炭。“口福嘴”当时被切成了碎片。到了刘宋时期,雷标写了《雷公烘焙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专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1892种药物,其中有330种中药被记载为“修治”。明代苗希雍《罐头大法》是我国第二部专著,将前人的加工方法归纳为:雷公罐头十七法。清代张仲淹的《修物指南》是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大部分来源于《症候本草》和《本草纲目》。张认为炮制在中药中非常重要。他说,“若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剂不准,症状不证。”
中国第一部药学著作--论雷公炮制。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这是中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辨证治疗的需要、药物本身的性质、配药和制剂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制药技术。
雷公《焙论》,分三卷,论述了182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整本书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内容。书中确立了中药炮制的操作规范,如蒸、气炮制;煮沸,用沸水处理;翻炒、加热、混合;烘烤,在温和的温度下干燥;枪,高温烟雾处理;泡,泡在水里;有浓缩、生药汁煮等十七种加工方法,沿用至今。
这些方法是科学的,比如蒸、煮、烤,破坏了药物的酶,使其持续时间长。知母、茜草、商陆禁止用铁处理,防止鞣质和叶黄素的变色反应。用醋处理药物,使生物碱变成醋酸盐,增加了在水中的溶解度。这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尽量弱化中药的毒性,如“用当归时,须去芦,将药浸于酒中过夜”,“鸟头用文武炮,使皱纹劈开”,既降低毒性,又增加疗效,有利于保存。后世中药的炮制方法就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雷公焙论》一书成书于南北朝,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药炮制技术的大总结,是一部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炮制学的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