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粉是什么?这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在古代这么受欢迎?

乌石散是魏晋时期流行的药物。基本成分是钟乳石、石硫、白石英、紫色应时和赤石脂。“服用乌石散不仅是治病,更是愉悦精神”。从《世说新语》中的这段描述来看,乌石散确实算一种产于中原的药物。

乌石散原是治疗伤寒的药,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先生研制的,对治疗伤寒确实有一定疗效。但到了魏晋时期,乌石散突然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时尚消费。这当然要提到玄学的鼻祖——言和的何平舒。

言和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崇尚无为、隐名。他的主要成就是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玄学理论。他的名气大多来源于《贺郎施粉》和《论语》的典故,还有《五石散》。吴十三的真正崛起来自于言和的仰慕。他改良了张仲景先生的药方,完成了从药物到药物的最终转换。所谓宽袖袈裟,那些飘飘然的名人,因为大部分都吸过毒,所以达到了创作灵感的巅峰。乌石散吃了之后会忍不住上瘾,也会让人觉得燥热疯狂。魏晋名士多穿轻裘慢带,多是因为乌石散药效发作后燥热;不仅如此,长期使用还会导致精神恍惚、无法控制、难以想象的急躁、疯狂和痴呆,甚至拔刀追赶苍蝇;所以魏晋人脾气不好,想动员全民吃药,也不是没有关系。

乌石散疗效非常明显,掉以轻心很痛苦,但对你来说是致命的。然而,创始人言和的名气和地位,加上高昂的价格,使得名人纷纷效仿,并将其作为一种代表性的身份证明。唱诗要喝酒,说话要清楚。在诗的中间加上“行散”二字,可能是一种高尚的表达。武士三已经从一种毒品变成了那个时代被妖魔化的象征。就是在那腥风血雨的一年里,你能够麻醉自己,放纵自己的寄托。在不确定的时代,名人总是用一个高贵优雅的梦想来支撑自己。他们宁愿吃药到死,也不愿沉沦在斗争的中心。

五颗散落的石头换来了片刻的幸福和繁华。它的崇拜者,玄学的创始人和代言人,魏武帝的女婿言和,也没有逃脱名人的突然死亡。但是,让很多人沉沦的武士三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一直在历史中出现。隋唐时期甚至出现了解散党,可见武士三的魅力。五石粉,或许,真的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遐想,那个时代的一种无奈和时尚,更多的是一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