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药没有耐药性?
。
新世纪伊始,身兼美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美籍华人黎念之先生来到中国参加院士大会。会议期间,李院士通过朋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接洽,寻求合作意向。李院士认为,他作为世界化学工业的领袖,掌握了当今世界化学提取的先进技术;郝万山作为名老中医,对中药的运用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强强联手,运用最现代的提取方法,应该能够在中药研究上有所突破。郝万山没有正面否定黎念之的想法,但他一连讲了几件事:
。
第一件事,1958,中国大陆痢疾疫情。黄连是中医治疗痢疾非常有效的药物。而黄连的生长周期需要6年,库存量有限,消耗量突然增加,导致暂时缺货。国务院要求从其他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很快就有人从植物三珍中提取出了黄连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连素。黄连素临床应用三年,治疗痢疾效果良好。但1961年后用黄连素治疗痢疾几乎无效,因为痢疾志贺菌已经产生耐药性。继续用黄连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
第二,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原虫,取得良好效果。然而,三四年后,疟原虫也产生了抗药性。这个时候用青蒿烧开水效果还是很好的。
第三件事是郝万山亲身经历的。有一年,他去了专门杀苍蝇蚊子的农药厂。结果他在工厂的招待所被蚊子咬了。当时,郝万山还不明白。药厂厂长告诉他,工厂生产的前五年,方圆方圆二十里内没有苍蝇蚊子,但五年后,苍蝇蚊子大到被蚊子咬了好几年都有包。
。
讲了三件事,黎念之院士恍然大悟,中药之所以几千年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它是一种复方成分。如果净化的话,当时效果可能还不错,但很快就会被淘汰。从此,李院士彻底放弃了用先进的提纯方法研究中药的计划。两年后,他又一次去中国开院士大会,又和郝万山见了一面,但主要是出于信任,他去见了郝万山,从此再也不提中医的研究。
。
药物治疗有时就像拳击。你老是这一招,对方很容易就能破解你。要不是这单招,对方就防不胜防了。中药提取的单体,就像拳击手的“杀手锏”。一开始可能会出奇的成功,但是用多了,对手就能想出破解的办法,病菌和病毒就会产生抗药性。单味中药是复方成分,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是复杂的复方成分。这种复杂性是病菌和病毒无法解决的,我们的现代科技也无法研究透彻。这恰恰是中医的优势和特点。
。
著名老中医陆广莘先生说过:单体不如单味药,单味药不如复方药,复方药不如辩证药。相信它!
中药用了几千年,主要药物还是当时的几味。为什么没有耐药性?而西药用了一段时间就产生了耐药性,需要更新?
。
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我无法回答。(学中医的人都知道,知道了也不说,呵呵)
西医是治病,目标是细菌和病毒,手段是杀死它们。
中医是治病救人,目标是正气,手段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虚则补之,实则除之)
细菌和病毒是邪恶的,邪恶总是怕正义(前提是正义足够强大)
所以中药不会有耐药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对某个特定的人永远有效。
当人体正气耗尽,无药可救时,中医也无能为力。正气虚弱时,便是邪气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