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小儿疳积?
(一)中医治疗
1.煎煮
(1)肝郁脾虚型:面黄肌瘦,头发稀疏,精神萎靡,胸闷,夜不安,大便干结,苔腻,脉细,或指纹淡。用君子、三棱、莪术3克,红参、胡黄连、芦荟6克,神曲、麦芽、青皮、陈皮、槟榔10克。水煎服,1剂量,每日2次。
c)脾虚气虚型:面色黄暗,形体消瘦,头发打结,目光呆滞,大便不消化,舌淡,脉细而弱。人参5-10g,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砂仁、神曲10g,薏苡仁、陈皮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3)气血两虚:面色苍白,口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陷如舟,发育迟缓,神疲乏力嗜睡,黄燥,啼哭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脉弱。人参6-9克,白术、茯苓、陈皮、当归、木香、黄芪65438±00克,半夏、山药65438±02克,神曲65438±05克,谷芽65438±05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4)受感染的昆虫类型:四肢消瘦、面色苍白、毛发枯萎、精神焦虑、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情绪变异、食欲异常、或吃土等。,腹胀,经常腹痛,脉细数。信使3-6克,芦荟和干蟾各6克,砂仁、木香、陈皮、当归和青皮各9克,川芎、黄连和夜明粉各6-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2.中成药
(1)菲儿丸:1丸,一日两次。
(2)营养不良粉:5岁以上1次3克,每日2次,5岁以下少用。
(3)小儿莫吉片:每日1次,6个月1片,一岁以下儿童1.5片,2 ~ 9岁儿童2片,每1岁1片。
(4)参灰白术丸:1/4袋,每日两次。
(5)香砂六君子:1/4袋,每日两次。
(6)人参杨蓉丸:1/2粒,一日两次。
3.捏脊:从长强穴(尾骨)至大椎穴(颈肩相接处),在长强穴处水平按压两食指背并向上推,同时用两拇指和食指抽出皮肤肌肉,在大椎穴处交替向上推1次,连续6次。揉捏5-6次时,用隐力提拉腰椎和胸椎处的肌肉,每次提拉7-8次。第六次揉捏后,用双手拇指从命门穴向肾俞穴推。操作时注意保暖,手法要轻柔。
4.四缝针疗法:用1寸长的针在双手四缝穴(每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交界处)扎针,每周两次,1 3-4周为一个疗程,针刺深度约2mm。刺伤后挤出黄色或白色粘液;重的完全是粘液,轻的沾有液体和血迹;恢复后的血。刺伤后4小时内不要接触水,以防感染。针刺时应避开四峰穴周围的浅静脉。
5.饮食疗法
(1)纠正喂养缺点:如喂养不规律、不按时添加辅食、偏食等。应及时纠正。母乳不足要用牛奶、羊奶、替代品喂养。
(2)选择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严重的孩子对食物的耐受力差,所以一开始增加食物的种类,力求简单,先稀后干,先减后增是原则。
(2)西医治疗
1.维生素B,一天三次,每次1-2片。
2.浓缩鱼肝油滴剂,15-30滴/天,分3-4次口服。
3.钙剂:葡萄糖酸钙片,每日两次,每次1 ~ 2片。多维钙片,每天两次,每次2-3片。
4.乳糖酶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或母乳喂养,每日3次,每次4-5片。
[护理]
1.室内空气要流通良好,干净,温度适宜,经常晒太阳。
2.冬天注意保暖,护理时要小心。对于危重患儿,应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等。如果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去医院。
3.治疗期间注意忌口,如蚕豆、花生、大豆、玉米、脂肪等。
4.经常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勤换尿布、衣服、洗澡。
[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夏天不断奶。
2.建立正常的生活制度,多晒太阳,注意饮食卫生。
3.积极治疗菌痢、腹泻、肺结核等疾病。
希望这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