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这个水蛭的名字?

麻黄)(蚂蟥)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水蛭,蚂蟥。蚂蟥,中国常见的水蛭,也叫马水蛭。体大,略呈梭形,背腹扁平而肥,长6 ~ 13厘米,宽1.3 ~ 2.2厘米。背面一般为深绿色,有五条黑色和浅黄色的竖条纹。身体分为107环,有5对眼点,分别排列在2、3、4、6、9环上。前吸盘小,口中下颌上有齿,但不发达。它能刺伤皮肤,但不吸血。后面的吸盘比较大。常见于中国各地的稻田、河流、湖泊,捕食蜗牛等小动物。冬天钻到土里过冬。

中药水蛭,俗称水蛭,是水蛭、水蛭、水蛭的干燥体。水蛭入药历史悠久,早在我国《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具有抗凝破瘀的功效。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血栓、血管病、青光眼、血瘀、无名肿毒、淋巴结核等疾病。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水蛭,药用价值为齿颚类,分为水蛭和水蛭几个种类。水蛭是中药宝库中的传统中药,水蛭的药理特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早有记载。在中药中,水蛭主要是晒干加工后入药。性平,味咸苦,微毒。功能破瘀通经,主要用于血瘀闭经和瘀积症。

一、水蛭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麦克瓦特的英国化学家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发现了一种神秘物质——水蛭素。水蛭中水蛭素的含量很少,却有奇效。仅仅几微克就会让血液无法凝结。水蛭叮咬人体后能持续吸食人血,这就是水蛭素在水蛭口中释放的原因。目前,从水蛭中提取的水蛭素已经在医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临床试验,具有解除动脉臂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渗出物吸收的作用。因此,水蛭素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肌梗死等疑难杂症。

在生物化学中,水蛭素可用于人凝血酶的定量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对水蛭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国内外对水蛭的需求逐渐增加,而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已成为世界紧俏中药材之一。因此,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的研究。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水蛭科学家协会,同时成立了生物制品公司。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医学水蛭研究中心每年饲养水蛭超过654.38+0.5万只,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产业。人们发现,除了活水蛭和水蛭加工成的药物外,水蛭提取物还可以制成疗效极佳的美容药物。目前,该中心每年向美国、西班牙等国家销售大量相关产品和活水蛭。

在我国,对水蛭的研究也已起步多年,水蛭的自然发育规律和生长习性、水蛭的自然和工厂化养殖、水蛭和水生植物的高效养殖模式等研究已初见成效。

二、保护野生水蛭资源的紧迫性

在中国,水蛭作为一种传统中药,从来都不短缺。水蛭是一种生物,其生长繁殖与自然气候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水蛭作为一种野生药用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强度和繁殖率并不是无限的。例如,江苏省是水蛭生产大省。其中洪泽湖和高邮湖、金湖、射阳、盐城、赣榆开发较早。90年代初,它们是中国水蛭的主要商品供应基地,江苏年产量一般在50-100吨之间。但近几年普遍反映收不到货,产量约为15吨。由于国内外对水蛭的需求量很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很多生物制药,导致野生资源锐减。

由于数量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水蛭的收购价格一再上涨。目前市场价格已经达到180-200元/斤,有时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因此,保护现有的野生水蛭资源迫在眉睫。

三、人工养殖水蛭的必要性

近年来,水蛭资源日益枯竭。一是因为收购价格的上涨,驱使人们去乱抓。二是环保意识薄弱,破坏和污染了水蛭的生存环境。人工繁殖就是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满足水蛭的生物学要求,使其尽快增重,繁殖更多后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比以前更高,物质生活的提高,特别是对保健的误解,心血管疾病正在上升为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从水蛭中提取的水蛭素有望成为这种顽疾的克星。医学科学揭示,水蛭素在人类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上对水蛭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不可能通过自然资源的再生来解决这一矛盾。

目前野生水蛭资源逐年减少,必然导致原料价格上涨。由此导致的药价飞涨,会让很多患者失去治疗疾病的机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为了弥补这一自然资源的不足,保护珍贵而有限的野生资源,人工养殖水蛭势在必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人工养殖水蛭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水蛭的人工养殖不仅有助于人类保健,而且不失时机地保护了野生种源,维护了生态平衡。这种特色养殖业对繁荣地方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人工养殖水蛭的可行性

野生条件下的水蛭,只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就能生存繁衍。根据国内有关专家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对水蛭的种类、习性、食性和饲养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饲养方案,保证了水蛭人工饲养的成功。水蛭是杂食动物,生长速度很快。如果在废鱼塘中稍加改造,一些符合要求的低洼农田、湖滨滩涂也可以进行人工养殖。水蛭养殖池人工开挖,要求比鱼塘低,土方开挖少,是投资少,效益高的农村副业。

水蛭养殖周期为一年半,最大个体可达65g,平均约35g-50g,亩产可达100kg以上。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每亩产值不低于18000元,纯收入可达10000元以上。

可见人工养殖水蛭需要的投入很少,养殖技术也不是很复杂,但却能见效很快。其成品在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也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5.水蛭的自然生长习性和地理分布

蛭形轮虫大约有500种,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盐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大多数种类的蛭形生物半寄生生活,一些种类在幼年时捕食,成年后过着吸血的生活。水蛭吃的宿主往往是一种,而不是一种动物。比如像医用水蛭一样的水蛭,喜欢吸所有脊椎动物的血。

水蛭的嘴端位于前吸盘的中央,有一个外翻的吻,肌肉发达。口中有三个带细齿的三角颚,吸血后在宿主皮肤上留下一个“Y”形切口。水蛭吸血后可以停止进食几个月,医用水蛭科的水蛭不进食甚至可以活一年半。

蛭形类感觉器官发达,上皮层有成簇的感觉细胞,具有触觉和化学感觉功能。体前部2-10眼内有感光细胞,表皮内神经末梢游离,具有温度感知和触觉功能,能迅速察觉水中温度的细微变化,从而迅速找到宿主。

生物种群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缓流的溪流、沟渠、坑塘、水田、沼泽、湖边、温润的草地,都是水蛭乐于栖息、觅食、生子的地方。酸性水质和湍急的河流不分布。

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水蛭充满活力。水干涸后,一些物种可以潜入底部淤泥中打洞,失重40%也能存活。水蛭经过横向切割后可以从骨折部位长成两个新的个体。这是水蛭特有的再生能力。

水蛭主要在体表交换气体。一些物种有鳃,例如水蛭科的鳃水蛭,它有囊状的鳃。因为是体壁的延伸,不具备鳃的完善功能。

在水中,水蛭通过收缩和伸展身体在波浪中游动。在陆地上,它通过前后吸盘的交替附着和身体纵肌、环肌的拮抗收缩进行尺蠖式的迁徙,动作敏捷。幼水蛭以浮游生物为食,但不吸血时以小昆虫、蠕虫、蜗牛的幼虫为食,也吃泥巴腐殖质,所以食性杂。当水蛭吸食人和动物血液时,抗凝血剂水蛭素首先从吸盘中释放出来,宿主血液被成功吸食。

水蛭生命力很强,在适应环境的区域都能找到它们。在我国,水蛭主要分布在北纬32° ~ 38°之间的湖泊和支流,这是水蛭最适宜生长的范围,如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高邮湖、微山湖,尤其是淮河以南的大江大湖。

在野外条件下,从孵出幼体发育到成虫需要4-5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饵料丰富,温湿度条件适宜,可明显缩短生长发育时间,一般仅需2-3年。

水蛭和蚂蟥大概只是名字不同吧!

15元/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