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哪些?
因为药物反应可涉及各种系统和器官,范围很广,既有全身的,也有局部的。本节仅讨论一些典型的药疹和几种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1)过敏性药疹这是最多样、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皮疹表现及预后至少可分为10亚型,如固定红斑、猩红热红斑、麻疹红斑、荨麻疹红斑、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玫瑰糠疹、紫癜、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它们有以下相似之处:①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4-20天,平均为7-8天。如果已经致敏,可以在24小时内发病,平均7-8小时。最短只有几分钟,最长不超过72小时;②大多数患者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症状。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其余均为泛发性,照常对称分布;(4)常伴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全身反应,轻者可不明显,重者可出现头痛、寒战、高热;⑤病程自限,一周到不到一个月不等。⑥除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预后严重外,其余均良好。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
1.固定红斑(固定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占药疹的22% ~ 44%。本科909例药疹中,318例为该形态,占34.98%。常见的致病药物有磺胺类药物(以长效磺胺类药物为第一)、解热镇痛药物、四环素类及镇静水肿贴片,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严重者斑上有一个或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数量从一片到几片不等,分布不对称。可发生于任何地方,常发生于嘴唇、外生殖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常因摩擦而引起糜烂。若复发,一般仍在同一部位发生,与上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叠,较上一次常扩大增大。局部皮损可伴有瘙痒,广泛皮损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遗留多年的明亮的紫褐色色素斑,具有诊断价值。少数无紫的水肿性红斑会很快消退,不留痕迹。个别病例可伴有多形红斑、荨麻疹或麻疹。
2.猩红热样红斑皮疹起病突然,常伴有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和全身不适。皮疹始于大大小小的红斑,从面部、颈部、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小时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水肿,鲜红,按压可褪色。以后皮疹会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类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没有猩红热的其他表现。皮疹达到高潮后,红肿逐渐消失,随后大面积脱屑。体温过后,鳞屑逐渐变薄,像糠疹一样,皮肤恢复正常。整个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如果皮疹类似麻疹,称为玫瑰糠疹样药疹;我是类比。
3.严重多形性红斑(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的大疱性多形性红斑。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粘膜损害严重,有明显的乳糜和渗出。经常伴有寒战和高烧。也可能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和肾脏损害。眼睛损伤会导致失明。儿童患这种类型的药疹较为常见。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综合征有时并不是由药物引起的。
4.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这是1958我们在中国见到的第一种药疹。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相当严重。起病急,皮疹在2 ~ 3天内遍布全身。一开始是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点。有时起病时为多形性红斑,随后增大扩大,融合成一大片棕红色薄膜。严重者同时累及黏膜,可谓一片皮。大面积出现松弛大疱,形成许多3 ~ 10 cm长的平行皱纹,可从一处推到另一处。表皮极薄,稍加摩擦即可断裂,呈现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有40℃左右的高烧。严重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胃、肠、肝、肾、心、脑等器官。我见过一个死于这种病的病人,鼻饲管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脱落的黏膜。病程自限,皮疹一般2 ~ 4周后开始消退。如有严重并发症或严重累及某些重要器官,或因处理不当,可在2周左右死亡。
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10000/mm3),中性粒细胞约占8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为0或很低。重症死亡病例病理解剖发现:①表皮萎缩明显,棘细胞仅有1 ~ 2层甚至完全消失,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真皮充血水肿,管周小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断裂而孕。口腔黏膜病变类似皮肤。②淋巴结肿大,髓质增生,内皮粘膜增生,皮质滤泡萎缩。③肝脏切片黄红色,有淤血,肝细胞孕化。显微镜检查可见足上叶中央严重淤血,残留肝细胞脂肪化,游离。肝实质与歧管界限不清,有的肝细胞模糊,有的坏死溶解吸收。④肾切面肿胀,包膜外翻。显微镜检查可见血管充血,曲管混浊肿胀,皮质间质内有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成的局灶性浸润。⑤大脑灰质内神经元呈各种变性,枕叶内神经元呈水样变性肿胀,偶见卫星细胞。基底核和小胶质细胞局灶性增生。⑥心肌间质水肿,弥漫性轻度圆形细胞浸润。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与Lyell(1956)报道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有许多相似之处。后者皮损似烫伤,无水疱,局部疼痛明显,内脏无明显损伤,经常复发。但是有些人认为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疾病。
(2)其他类型药疹和药物反应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系统性剥脱性皮炎是较严重的药疹类型之一,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在不使用皮质类固醇的年份死亡率很高。这类药疹由于用量大或疗程长,在过敏反应的基础上,可能会并发一定的毒性反应。
这种类型的药疹并不常见。据我科不完全统计,1949 ~ 1958中909例药疹占2.53%,41975例住院药疹占7.9%。1983 ~ 1992,104例重症药疹,23例,占22%。因为病情严重,如果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往往超过20 ~ 20天;病程较长,一般至少一个月。整个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前驱期,表现为一过性皮疹,如局限于胸部、腹部或大腿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发热,这是一个警示症状,此时停药可避免发病。②在出疹阶段,可由面部向下缓慢逐渐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然后以皮疹形式或快或慢地扩散至全身。皮疹发作高潮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明显,常伴有渗出和结痂,并伴有寒战和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肾、心脏等内脏损害。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加,一般为15×109 ~ 20×109/L(15000 ~ 20000/mm3)。③剥脱期,这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的红肿开始消退,然后呈现鳞屑到大块脱屑的形式。早上可以用床单盖着鳞片,戴着手套和袜子,反复脱落,持续一到几个月。头发和指甲经常同时脱落。④恢复期,鳞屑样脱屑变为糠样,然后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自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病程可明显缩短,预后可大大改善。
2.短期锑皮炎这是我国50年代用锑酸钾短期静脉注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见到的一种轻度中毒性皮炎。其特点有: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 ~ 40%以上,有的可高达60% ~ 70%;②潜伏期短,开始治疗后2 ~ 3天内全部发病;③锑剂量达到0.3g后全部爆发;④多见于夏季;⑤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部、颈部、手背及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似痱子,致密但不融合,有轻微炎症反应,有轻度瘙痒或烧灼感,部分病例有发热等全身症状;⑥病程自限。即使不停药,皮疹也会在3 ~ 5天内自行消失,并伴有谷壳样脱屑;⑦再治疗偶尔复发。未发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皮疹与正常皮肤锑含量无显著差异(均为2.5μg/dl左右)。组织病理学类似于接触性皮炎,无特异性。
3.乳头状增生多因长期使用左旋碘和溴素所致。潜伏期往往在一个月左右。我们见过2例蘑菇状乳头状增生性肉芽肿,直径约3 ~ 4 cm,在全身红斑状药疹的基础上散在不规则,主要发生在躯干部。经对症治疗,3周左右逐渐消退。
4.红斑狼疮样反应自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肼屈嗪可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以来,已知青霉素、普鲁卡因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甲硫基尿嘧啶、利血平、甲硝唑、口服避孕药等50多种药物可引起此类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痛、肌痛、多发性浆膜炎、肺部症状、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四肢发绀、皮疹。这种病和真正的红斑狼疮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发热、管状尿、血尿和偶氮引起的。症状消失后,实验室阳性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5.真菌反应由于大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常引起内环境平衡紊乱和菌群失调,产生真菌病例反应,表现为白色念珠菌和?细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前两者可有胃肠道、肺部或其他内脏感染,可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在免疫抑制剂死亡前的尸检中发现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并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有皮肤癣菌病的患者,由于上述药物的应用,使得皮肤癣菌病的病变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不易治疗,即使治愈也容易复发,造成癣的防治困难。
6.皮质类固醇类反应如果激素剂量大,时间长,往往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其引起的主要副作用有:①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常见;②胃肠道:“类固醇性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③中枢神经系统:欣快、兴奋、头晕、头痛、失眠等。④心血管系统:心悸、高血压、血栓、心律失常等。⑤内分泌系统: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糖尿病、皮质功能减退和儿童生长发育抑制;⑥皮肤:痤疮、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瘀斑、皮肤萎缩等。⑦眼睛:视力模糊、眼压升高、白内障、青光眼。
近年来,随着大量新药的出现,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药疹”的概念,使人们对药物反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几乎所有的新药都会引起各种药物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种类繁多,各种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均可引起斑疹或斑丘疹。细胞毒性药物可引起脱发、荨麻疹、中毒性绿色皮肤坏死、光敏性皮炎和口腔炎。抗风湿新药种类繁多,可引起光敏性皮炎、荨麻疹、紫癜、斑丘疹、口腔炎等。利福平、D-氯胺和卡托普利可引起斑丘疹、荨麻疹和红斑性天疱疮(落叶型)。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oxprenolol、oxynolol、proproanolol等后。,可出现银屑病样皮疹,部分患者伴有掌跖角化过度,还可引起湿疹、苔藓样皮疹等类型的多毛症,男性脱发可逆转,还可引起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
诊断
鉴于药物反应范围广,表现复杂,特异性多,有时很难确诊。目前药疹的诊断仍以临床病史为基础,结合皮疹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在实验室检查中,常采用皮肤划痕和皮内试验来检测患者是否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敏感,对预防过敏性休克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疹意义不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等体外试验已用于检测过敏原,但仅对部分药物可靠,有条件可使用,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