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能预防感冒_黄芪适合哪些人群?
黄芪可以预防感冒吗?
黄芪是药膳中常用的中药之一,它可以帮助预防感冒,调节排汗系统,甚至治疗长期不愈合的伤口,消除身体水肿。黄芪有帮助。《本草纲目》记载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胃肠功能)、肺经(呼吸系统、皮肤)。人们常说的黄芪“补气”,其实就是健脾补肺气。中医讲“脾胃为生化之源”,黄芪补“脾气”,巩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充分吸收所吃食物的营养和药效;“肺气”与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皮肤有关。中医将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皮肤等部位称为“表”,是抵御风寒等邪气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黄芪能补肺气,能增强体表的卫气,“增强呼吸道黏膜和皮肤的防御,保护皮肤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调节排汗功能”,长庚医院中医儿科主治医师汪品涵指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李爱玲说:“特别是容易感冒的人,他们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尤其是外表。”。秋冬季节交换温度变化大,所以吃黄芪可以“益气固表”,就像筑起一道抵御敌人的坚固城墙,增强身体的防御,预防感冒。
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大,吃黄芪可以“益气固表”,就像筑起一道抵御敌人的坚固城墙,增强身体的防御,预防感冒。“肤浅”的人也容易出汗。所谓出汗,是指不是因为运动或天气炎热而出汗,而是在静止状态下出汗。通常,身体虚弱的人容易出汗。黄芪“固表”能维持正常的排汗功能,保护身体不受凉,一吹就头痛。此外,表虚患者容易出现面部、手脚浮肿。“这种水肿通常是由气虚导致的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黄芪可以帮助患者补气消肿,”李爱玲说。不仅如此,黄芪还能帮助皮肤伤口愈合。汪品涵指出,如果病人身体太虚弱,伤口会很长时间不愈合。这个时候中医除了清热解毒,还会加一点补气血的药。这个时候补气的药会选择黄芪,黄芪会入肺经,可以加强皮肤表面的气,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将伤口内部的脓液从皮肤表面排出,加速伤口愈合。
黄芪适合人群
适合黄岐人。
黄芪有很强的补气作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吃。黄芪补气向上,所以容易长痘痘、脸红、经常熬夜、口干、嘴破、口渴,或者血液循环和消化不良、胸闷、胃闷、腹胀的人,不建议自己吃黄芪,以免症状加重,医生一致表示。
不适合黄芪人群
如果你平时身体虚弱,容易疲劳,多汗,怕冷,换季容易感冒,甚至偶尔拉肚子,属于腹泻,口味清淡,没有腥臭味,没有上火这种情况,吃黄芪比较合适。
这类人可以抓一把10克黄芪,用热水喝。他们不能每天都喝,一周最多喝三次。当症状好转或开始口干、破嘴、起痘痘时,喝水不容易解渴,应立即停止。黄芪毕竟是一种药材,不适合长期食用,上火的症状也会出现。(容易长痘、脸红、经常熬夜、口干、嘴破、口渴的人,不建议自己吃黄芪。)
黄芪有哪些种类?
黄芪的种类很多,根据品种不同可分为北芪(又名白脾气)和金芪(又名红脾气)。通常,北芪主要用于医疗机构和中药房,具有很强的补气功能;一般大众烹饪的药膳多为金杞,味道甘甜,有淡淡的豆腥味。炖好后汤汁香甜可口,市面上大多有卖。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黄芪可分为生黄芪和蜜炙黄芪两种。黄芪经过炮制,用蜂蜜水煎,就是所谓的“蜜炙黄芪”。蜜炙黄芪比生黄芪具有更强的补气功能后,通常主要入药。
汪品涵提醒,北芪(白皮奇)和蜜炙黄芪药性很强,吃多了容易上火。使用前最好有医生的处方。
如何保存黄芪
黄芪大多从台湾省进口。购买时要注意包装完整,明确标明产地、保质期等信息。挑选黄芪(黄耆)时,表皮应为红褐色,黄芪(黄耆)应为淡黄色或浅土黄色。药材横切面中心淡黄色,有一圈半透明的黄褐色,外圈灰白色。外观完整清新,无虫蛀、腐败、霉变,闻起来无怪味、无酸味为佳。蜜炙黄芪要观察到切下时蜂蜜要完全渗入切面,不耗油效果足够好。黄芪买回家后,要用链条袋密封后放入冰箱保存,或放入干燥箱防潮,可保存3 ~ 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