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脚后跟疼怎么办?

?根据损伤部位和组织结构的不同,跟痛症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跟骨骨膜炎、跟下滑囊炎和脂肪垫炎。这三种伤的共同点是都有明显的压痛。跟骨骨膜炎的疼痛是前脚掌着地时最明显,而跟下滑囊炎和脂肪垫炎是前脚掌着地时不痛,只有脚着地时才会有明显的疼痛。跟下滑囊炎和脂肪垫炎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感觉到跟骨下活动的囊性肿瘤,疼痛范围有限;后者疼痛范围大,固定。

由于足跟痛剧烈,病程长,尽早防治此病更为重要。预防措施是:注意先用前脚掌着地,不要先用脚后跟着地,尽量避免脚后跟被硬物压住。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预防足跟痛。

其他治疗包括:

(1)用茄子根烧开水,煮几分钟,放凉,洗热水澡洗脚和脚后跟,双手反复揉搓患处。

(2)炉子上的砖烤好后,撒上醋,然后每次踩砖15 ~ 20分钟。这是民间治疗足跟痛的常用药方。

(3)用等量的川芎、白芷,研成细末,撒于鞋内,每日一次,有通经止痛之效。

如果用以上方法仍无改善,且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就医。

足跟痛的注意事项

首先,尽量避免穿柔软的薄底鞋。

第二,足跟要用厚垫保护,或者用中空的足跟疼痛垫,让骨刺区空出来,减少局部摩擦和损伤。

第三,经常做足蹬动作,增强足底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四、温水泡脚,条件允许时辅以理疗,可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第五,出现持续性疼痛时,应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六、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局部封闭治疗是最快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疾病预防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由跟骨外伤和长期跑跳引起。因此,在这个阶段,跟骨骨骺患者应避免跑跳,尤其是从高处跳下。在症状初期就要注意这一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劳损、足底腱膜、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这一时期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抬高脚跟可以减轻脚跟负荷。穿软底,后跟软圆垫。圆垫中心凹陷,高度约2 ~ 3 cm,使整个身体重心前移,减轻脚跟压力,减轻体重。

3.扁平足引起的足跟痛是由于足弓缩小或消失,足跟骨前倾,所以长时间行走时出现疼痛。所以鞋底中央要垫一块软垫,高度2 ~ 3 cm,内侧高外侧低,中央前后两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4.类风湿跟骨炎要先用药物控制,然后垫在鞋里。

5.创伤性跟痛症多是因为膏药固定不当。做膏药时,足部要用力将湿润的膏药挤向足心,避免因长期固定膏药做平底而使足弓消失。同时,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尽早进行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