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4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从7936亿美元增长到97610亿美元。到2019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249亿美元,较2014年有所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全国卫生总费用从2007年的1157397亿元、2010年的19803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31240亿元。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均寿命提高以及医改相关措施的出台,未来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年来,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医药行业七大类总产值复合增长率达到23.31%,进入“十二五”后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4年达到25798亿元,同比增长15.70%。
目前国内有3000多家药企,但是TOP100贡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2900家企业分享剩下不到40%的份额。这说明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明显,按照目前的趋势还会越来越明显。/news-85183.html
从企业集团来看,国内排名前20的医院分别是辉瑞、长江、阿斯利康、山东齐鲁、四环医药、上海复星、赛诺菲、江苏恒瑞、科伦、郑达天晴、拜耳、上海医药、诺华、罗氏、远大、默沙东、中国医药集团、石爻、步长制药、诺和诺德。20强中的本土企业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药品品种来看,中国医院市场前20大畅销产品中,外资产品只有4个,其他16都是国货。但2016外资企业四种药品同比增速有所上升,而本土企业产品增速大多呈下降趋势,本土企业在药品市场销售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IMS今年3月发布预测,预计2065 438+06-2020年五年间,中国医药市场整体增速在7%左右。根据预测,2018和2019年将有许多新产品上市,但在2019年之后,许多产品的符合性评价将会过时,这可能会影响到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
2017下半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大趋势
1.新的医保目录将于下半年正式实施,部分主流处方药销售下滑严重。
新版医保目录已于年初上线,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将于下半年正式实施。新医保目录的实施将决定部分处方药企业的生死:新医保目录仍有生存空间,药企可以提高软实力,下大力气提供良好的学术支持和服务支持;但如果药企的产品不在新医保目录里,销量下滑会更严重。这些公司要么将销售阵地转移到竞争激烈的院外渠道销售、OTC渠道销售、第三方渠道销售,要么被淘汰或收购。
今年的国家医保目录与前几版有较大不同:对部分药企“大品种”使用范围的限制有所扩大,对医疗机构、疾病、使用者的身份有诸多限制;此外,即使产品进入医保目录,部分省份也没有相应的医保支付政策。这些限制对一些主流处方药公司的发展影响很大,部分公司的销售下滑会更严重。
2.各省医保目录大幅补充,拥有优质品种资源的中小药企将有望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产品优势是药企竞争的基础。一个好的主产品往往决定了一个药企的命运。很多药企靠一两款拳头产品一鸣惊人。随着各省医保目录的大幅增加,拥有明星产品或金项的中小药企,尤其是优质中成药,可能会迎来春天。
一些中小药企由于其产品的优势和独特性,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医保目录增补后的黄金产品。这些入选医保目录的中小药企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市场众多竞品中一骑绝尘。这就是优良品种的魅力。这些中小药企将在“春天”一路高歌,有望在“赛道”弯道超车。
3.中药饮片企业遭遇血洗,规模在1亿以下的企业面临被淘汰。
中药饮片企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中药饮片企业,由于中药饮片质量问题频发,成为飞检的重灾区,导致上半年经营不畅,部分企业被淘汰。从上半年飞检的情况来看,在收回GMP证书的40多家企业中,中药饮片企业占了近一半。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是中药饮片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及相关部门对中药饮片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的难度将不断加大。对于规模超过1亿、实力相当的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渡过难关;但对于规模在1亿以下的中小型中药饮片企业来说,资金实力不足、竞争力弱是不可磨灭的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行业201922亿元销售收入,在医药行业中占比最低,仅为6.5%,但保持13.5%的高增长,高于医药经济整体增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由于国家政策利好,中药饮片市场容量将达到近4000亿。
中药饮片作为中药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上需要进一步规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药饮片市场将会脱颖而出,迎来更快的发展。
4.药店+诊所的模式越来越成熟,广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大量处方药企业转向药店的连锁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处方药将在药店销售。在整个医疗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具有药房+诊所经营资质的零售店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分级诊疗的快速实施,分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原医院的部分患者改变了患病时去医院就诊的习惯,去社区门诊或有诊疗资质的药店就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诊所或药店看病后,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节省挂号费和排队时间。
随着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或药店”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药房+诊所模式的成熟,诊所医生素质的提高,设备的完善,药房+诊所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广。相信这种模式在中国会大有作为,中国版的“梅奥诊所”有望出现。
5.拥有资源的药企将迅速拓展新的销售模式,处方药、OTC、第三终端、KA、院外、大健康部门并驾齐驱的局面将开始出现。
以前药企的销售模式比较单一,要么是处方销售,要么是OTC销售,要么是第三方销售。然而,在医疗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仅靠几种销售模式很难“玩转”中国的医疗市场。
一些资源型医药企业和有远见的医药企业家依靠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从未尝试过的销售模式,我们这里称之为“新销售模式”。“新销售模式”包括第三终端、KA、校外销售、大健康等,每种销售模式都有成功的模式。有资源的医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成功案例,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一定会在当前严峻的医药市场中闯出一条新路,做出新的成绩。比如国内某知名药企,在营销控制原创领域做到了前三,老板高瞻远瞩。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他率先成立了大健康事业部。短短几年,其大健康事业部的销量和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第三终端销售控制模式的规模,成为企业的又一核心利润增长点。
6.连锁药店上市的热潮已经出现,大中型连锁药店竞相上市,带来了新一轮的连锁药店。
老百姓、益丰、一心堂等已在省外上市的连锁药店开店和并购仍在加速。从最新的变化来看,他们在并购方面有所放缓,逐渐转向自建门店。原因是收购比自建门店快,但收购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后的不确定性也很多。相对来说,自建店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后的不确定性会少一些。
广东区域龙头大森林连锁、山东区域龙头漱玉平民已进入上市倒计时;其他知名医药连锁,如中友康连锁、燕喜堂连锁等,也在计划上市,并加快开店和并购,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在主板上市。中原某知名医药连锁今年目标开店1000家,平均每天3家,高速扩张。其目标是在3-5年内走向资本市场,实施新的跨越式增长。
7.大中型药企的合并对象不再是高大上的药企,而是拥有品牌医保和品牌OTC品种的中小型药企。
具有优势的大中型药企兼并速度仍在加快,但眼光越来越挑剔。那些外表高大,待被收购的医药企业往往表面光鲜,不良资产率高,被并购后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拥有品牌医保和OTC品种的中小企业,由于其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在有意被收购时,会受到优势大中型企业的青睐。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产品经过长期使用,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竞争力。完全竞争,他们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中型企业看这些企业是非常有远见和前瞻性的。
8.多变的产业政策导致大型药企战略目标混乱,大型药企高管纷纷离队。
行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员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一些大型药企高管的离职。这是一个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时代。药企高管是药企的灵魂,他们的到来或离开都会对药企短期或长期战略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很多时候会是致命的。新高管的进入,会带来新的战略,新的文化,会增加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如今恶劣的行业环境下,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管团队,是很多迷茫的药企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高管对一个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他刚熟悉情况就离职,危害特别大。高层稳定了,战略才能稳定,企业发展才能可持续,企业才能致力于长远发展。纵观历史,任何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核心高管,都是具有巨大人格魅力,长期为公司服务,与公司共同发展的人。
9.医药企业基层医疗部门的重心已经转移到销售管理和服务上。
国家在大力提倡基层医疗,大病、疑难杂症去医院,小病去基层医疗机构、药店。并投入巨资建设初级卫生保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服务于基层医疗的广大医药企业,他们的重点不再仅仅是销售产品,而是销售管理和服务。
过去,这些药企通过仔细研究消费者和产品,真正在基层医疗市场获得了份额。但是,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他们需要学习新知识,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国家大规模停止输液,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新的可以替代输液的技能和方法,实现医德和利润的双丰收。最后,他们对医药企业人员素质和销售管理服务的综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这些新需求,作为药企的基层医疗部门,我们必须顺应趋势,充分了解和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10.第三终端绿色疗法越来越火,品牌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第三终端诊所和药房在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改革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第三终端诊所和药店找到了可以完全替代输液的绿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