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为什么一度濒临灭绝?
中国历史小说《封神榜》中所描写的姜太公的坐骑是“四不像”,你知道这个“四不像”是什么东西吗?它就是麇鹿。
麇鹿是一种长相很奇怪的动物:它的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故俗称“四不像”。它曾是一个繁盛的物种,也是中国的特产动物。它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头大,嘴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麇鹿喜欢在温暖湿润的沼泽地带生活,嫩草和各种水生植物是它们喜爱的食物。雄麋鹿浑身是宝。麇鹿茸是上好的中药材。
大约从200万年前开始,中国辽宁以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森林的破坏,麋鹿生存的地盘逐步缩小。
1865年深秋的一天,一个叫让·皮埃尔·阿曼德·大卫的法国动物学家(也是一位神父)在北京南郊考察,看见了这种奇兽,满怀好奇,便在寒冷的夜晚用20两纹银买通了看守猎苑的卫兵,获得两张麋鹿皮和头骨。
他把这些标本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鉴定,发现它是没有做过科学记录的世界珍兽。兴奋不已的大卫立即把这些标本展出,引起世界震惊。从此麇鹿的英文名字叫做“大卫神父鹿”。
此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麇鹿被英、法、德、比等国外交官和传教士或明索,或暗购,先后运出去很多头,分布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里供人观赏。由于1894年永定河发大水,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栏,使许多麋鹿逃散。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使世上仅存的野生麋鹿群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
目前,幸有少量存于欧洲,最后仅剩18头,被养在英国乌邦寺,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1985年回归到北京南海子,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麇鹿失而复得、重新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