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冷的深度分析

一、什么是上热下冷?

上热下寒:是寒热混杂的表现之一。指同期患者上半部显热,下半部显寒的证候。

(1)外感病如果误用,会导致腹泻、津液受损、热毒增多、咽喉肿痛,甚至咳出黄痰或血痰;下半身寒气盛时,出现腹泻、肢冷、脉迟。

②指肾阳不足,阴寒盛于下,火不归本,阳虚上升。

中医认为,上半身特别是头面部和咽喉部有热的症状,下半身特别是下肢有冷的症状。

上热下寒的体质在调理的时候,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就要沟通心肾,把火引下来。

二、症状和表现

除了上火怕冷,其实还有这些现象:

1,头面部长痘痘,口舌生疮,咽干喉痒;

2、经常感到乏力、便秘、失眠、脱发;

3、脸上爱长痘痘和痘痘,反复;

4、月经期经常推迟,月经量少,痛经,人容易生气;

5.即使是夏天,小腿、大腿或者腿关节都感觉好冷。

主要表现-

发热症状:复发性口腔溃疡、舌痛、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红眼、痤疮、失眠。

寒表现:腰部以下,人怕冷,饮食温热不耐寒,吃温热的东西舒服,吃冷的东西不舒服。严重的连热饮都不敢喝,连冷饮也不敢喝。因为吃热的会上火,吃冷的会受伤。

一旦忽冷忽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现象。

男性很可能夜尿多,这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好;

宫中女子寒。来月经时,她们皮肤黝黑,有血块,痛经,小腹发冷。冬天,他们睡在被子里脚还是冷的。

三、为什么现代人“上热下冷”的现象比较多?

1,缺乏运动;淡季吃太多凉的蔬菜水果;

2、经常生气,想多了也会造成上热下寒的体质。

3.先天肾阳不足;上热下寒主要体现在这个寒上,这个寒是一个女人一生都要经历的:月经、皮带、怀孕、分娩,都在身体的中下部位。从青春期到更年期,30多年来每个月都要和月经打交道,不重视。还有一个女人生完孩子。如果调理不及时或不当,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下元亏空。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可以概括为:“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下半身。

人体最好的状态是阳在下,阴在上,因为阴为液,液自上而下灌溉全身;阳为火,火自下而上温暖全身。但是你冷热颠倒,阳在上,阴在下。

如何缓解这种现象?如果直接补阳,反而容易显热。用热是浪费能源,因为你把上面的火清了,下面只会更空。用寒性物质清火(寒性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降低脾胃的能力,中焦会加重堵塞。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阳气拉回来,也就是放火烧袁。艾灸补肾火,可使火回元。补肾火类似于增加下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对抗上部阳气的力量。在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能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阳自动下沉,包容并为己用,成为上阴下阳的泰卦,就是引火回元。

“肾出于泉,泉满心。”涌泉穴若温热,人体将阳气充盈至阴部,阳气充足则重力增大,上阳被引下,回归本源。所以艾灸涌泉穴,往往能使人感到满满的甘劲,这是升火落水,与泰做爱的好兆头。

在涌泉穴艾灸前,可以先艾灸中脘、关元、气海让气下去,再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穴,补脾经,补下面的阳。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疲劳、紧张、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不会生气、生病,但是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容易生气、感冒。其实上火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是调整身体前段时间透支的状态,让身体恢复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果出汗,最好慢跑或步行45分钟左右,运动到腿脚发热,全身微微出汗。如果大便不利,可以艾灸舒天、大肠俞、脾俞来缓解便秘。

除了艾灸,睡前可以用艾草的开水泡脚,直到微微出汗。

也可以用外治法把火拉回元。比如用蒜泥、吴茱萸粉敷脚底,比如艾灸关元穴、涌泉穴,练习站桩、金鸡独立等。泡脚、快走等简单运动也会导致上火。

四、经典名方解决上热下寒问题

对于上热下寒的重症体质,单纯食疗和艾灸是不够的,必须吃药。能同时清热散寒的药方是千年老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黄芩、天花粉能清热;桂枝、生姜温散寒,助阳;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配桂枝、干姜能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