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是哪里人?
施耐庵(约1296——约1370),江苏兴化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他原名叫颜端,名赵睿,小名子安,小名乃安。代表作有《水浒传》。
中文名:施耐庵。
施耐庵Mbth
别名:石燕端
民族:汉族
出生地: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
出生日期:元稹二年(1296)
死亡日期:洪武三年(1370)
职业:小说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他写了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水浒传》。
代表作:《水浒传》
朝代:元末明初
角色的生活
《石氏族谱》等相关资料记载
咸丰四年(1854),陈广德(字)为《石氏族谱》作序:
“我的宗族,苏迁为越,先生在白居昌出生于明洪武初,从苏迁到兴化,再从兴化迁到白居昌。处士第二任皇帝杨义和先生的墓志铭。且时石家迁苏石家桥,即田禄以石家桥清咸丰四年甲寅部改名,两日后赐进士奖学金,赐一等陈光德之弓。”
咸丰五年,十四孙也在《石氏宗祠建立札记》中写道:“我祖乃安公,明初由苏迁邢,后迁白居昌。"
施耐庵躲避战乱,隐居兴化写《水浒传》。
为了躲避战乱,施耐庵搬到这里隐居,并写了《水浒传》。据民间传说,张士诚起兵反袁,召吴王于平江(苏州),聘为军师。后来张士诚降元,屡不相劝,弃职到江阴祝塘东林寺坐阁。朱元璋派兵围攻平江,战火蔓延到江阴。施耐庵想起松江同知、嘉兴道同知的朋友顾婷是兴化人。有一个偏僻的地方,四面环水,交通不便。一直有“昭阳(兴化别名)自古好避兵”的说法,所以我特地派人给顾婷送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诗:
浪迹天涯,在阳山(指昭阳,即兴)找到了一个好归宿。
愿草能种多种树,但不要教李子像瓜一样结果子。(当时民谣:“李生黄瓜,百姓无家可归”)
顾婷看了信后,立即回信给施耐庵,欢迎他到兴化避难。信中还答了一首诗:
你从江南赶来关注,给老同事送去一个微笑。
这不是天堂。桃源何处可避秦?
梁山的108位将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将呼之欲出。
施耐庵接到信后,把大哥燕明留在苏州,带着二太太沈氏、二哥蔡妍和师父罗贯中,冒着风烟渡江北上。他先是住在顾婷在兴化的家中,然后在顾婷的帮助下,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沿海白马农场买了土地和房产,隐居在那里。施耐庵遇到了许多农民和盐人。
在世生活资料:关于施耐庵生平事迹的资料很少,收集到的一些记载也颇为矛盾。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江苏省兴化、大丰、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如施氏族谱、施族谱等。此外,《兴化县志续》补13载有65,438+0篇施耐庵传记,补14载有65,440篇明初王道生撰写的施耐庵墓志铭。
根据对这些材料的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石之昌的后裔。晚唐时石之昌的后裔,以苏州为家。他的父亲叫袁德,母亲叫卞氏(也是卞氏的后裔,后迁居江苏大丰市)。
吴淞打虎原型
明初洪武年间,徐氏家族第九人(徐霞客的曾祖)以布衣被派往四川,辞官回乡,一时名声大噪。徐琪邀请了一位来自苏州(钱塘是杭州)的隐士施耐庵,在家里做私塾老师。施耐庵住在祝塘镇环境优美的豪宅里,一边教书一边写《水浒传》。当地百姓尊称他为“乃安公”。
有许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自祝塘。比如《散打朱家庄》就是书中的重头戏。其实朱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宋武的景阳冈打虎,写得惟妙惟肖。据说,当时施耐庵刚刚在大寨里村后面的后杨岗散步,看见一只黄狗在一棵松树下睡觉。一个庄丁五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后,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将后阳岗改为景阳岗,黄狗变成了白额虎,五二变成了宋武。
据传说,施耐庵在一座大厦的博物馆里教书时,经常教学生画画。他很严格,一次只教一幅人物画,一直教到学生画完再教另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108的画。这些画有不同的脸,不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性格。他刻画的108人物,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军。刘伯温先生有一次拿着两本书,在洪武皇帝面前弹,说:“施耐庵比大臣强十倍。如果教他做官,一定要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允许他上场,并下诏到江阴召他回京。几通电话下来,他只是推脱自己有病,拒绝圣旨。他很有能力。除了做文章,他还会治病、占卜、算命、看风水、打拳等等。
人物轶事
明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铭的记载
关于施耐庵生平事迹的材料很少,收集到的一些记载也颇为矛盾。据说他是苏州人,后来搬到了淮安。他在钱塘做官两年,却弃官而归,闭门造车。
施之昌的后人,从小就才华横溢,见义勇为。
根据对这些材料的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之一石之昌的后代。
施耐庵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孝顺勇敢。
与刘伯温同榜的进士,弃官三年后回到家乡。
19岁为秀才,28岁为秀才,36岁与刘伯温并列。
他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不愿意与达官贵人见面,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张士诚起兵反元时,施耐庵参与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后,在他的庇护下参与策划,并与其部将边关系密切。后来,由于张贪图享乐,又缺乏谏言,、陆渊、刘良、陈等虽能作诗作歌,但流传甚少。史书记载很少。即使一些材料被清楚地记录下来,但材料本身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尚未得到认可。我们认为他很可能是杭州人,而且至少在杭州住了很长时间。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专门给说书人写剧本的书友会人才,也可能是一个很会写字书法的说书人。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祖籍顾关,隐居闭门写作。有人说他和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交情很好。边张祥在《邵氏山居图》中指出:“武林中史某编的《水浒》特别受欢迎。”今天,人们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弟子罗贯中合著或罗贯中续作。
为了躲避灾难,施耐庵举家迁往淮安。
据史料记载,现在仍有施耐庵,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请他出来推荐施耐庵当他的幕僚,但再三请求,他还是拒绝了。据说张士诚曾经亲自拜访过他,看到他正在书房写《江湖小贩传》这本书,也就是《水浒传》。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举家迁往淮安避祸,并续写《秋江送别》,其中有古体诗和刘亮诗传世。为免被明朝征召,施耐庵将祖先乃安的尸骨移葬于白驹西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石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为施耐庵撰写墓志铭。
他隐居写水浒传,写了没几年就去世了。
张士诚起兵反元时,施耐庵参与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后,史在他的庇护下参与策划,并与其部将卞关系密切。后来的施耐庵、卢渊、刘良、陈济等。大失所望,纷纷离开,因为张贪图享乐和缺乏建议。在送别陆和刘翔时,他作了一首套曲《新水尽秋江别》,以表达自己慷慨的哀思。不久,张士诚驾崩,国破家亡。石游遍天下,漫游山东、河南等地。他与交好,曾受郓城县教,后随老师住在江阴徐氏家族早期。后来他又回到自己的老白小马身边,无法隐居,觉得时局在走下坡路。他以写水浒为寄托,和徒弟罗贯中一起写了《三国演义》和《三穗平遥传说》。他也擅长诗歌,但流传甚少。除套曲《秋江送别》外,还有其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如顾体诗、刘良诗等。施耐庵躲在淮安躲避明朝征兵,病死,就地安葬,享年75岁。乃安去世几十年后,孙文玉家人丁兴旺。高茹《百川录》载:“忠义水浒100卷。钱塘本。罗贯中编辑。”嘉靖四十五年,郎英在七修文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之书。写完《水浒传》没几年,施耐庵就病死了。水浒传还是代代相传的!
揍一个恶霸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玩耍,突然遇到一个恶霸,他正在抢劫农民的茶园。他很生气,赶紧去制止。恶霸见人有理,只好溜之大吉。然而,后来,在恶霸询问了来访者的住所后,他雇了一帮暴徒包围了施耐庵的住所。当施耐庵看到这一幕时,他只是微微一笑,泰然自若地走出了门。当暴徒们看到他赤手空拳时,他们冲了进来。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持铁棍,带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砍去。施耐庵侧身摇头,一个“摇旗呐喊”让他过了棍子的前面,于是双手抓住铁棍,同时右脚飞起,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滚出一里。施耐庵跳起了铁棍舞,旋风般横扫,吓得伙计们四处逃窜。
用棍子打歹徒
有一年元宵节,施耐庵上街看灯笼。突然我看到一个流氓在街尾侮辱一个女人。他生气了,用右手把那家伙举起来,然后像条死狗一样把他摔在地上。恶少们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流氓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到一根粗绳,让流氓们用绳子绑住他的腿,然后叫他们使劲拉。然而,尽管他们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脚似乎扎根,一动不动。然后,他拿出铁棒,做了个“乌龙摇尾巴”,“咔嚓”一声打断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流氓们看到他有这样的本事,就知道遇到了高手,都磕头认输了。后来写《水浒传》的时候,也把这个亲身经历融入了在索国寺降服地痞的情节中。
相关信息
名字的由来
施耐庵一边讲课,一边写书。有一天,他在水浒传里写了一段石秀杀裴如海,和尚敲木鱼的话。忽然想到东林寺的木鱼槌,百思不得其解。他问徐琪:你为什么把木鱼槌像珍宝一样保存在这个寺庙里?徐琪说:这个尼姑庵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他念佛拜佛很真诚,一边念佛一边敲木鱼。然后指着木鱼洼说,你看,你要让他们认识,读书,学习,就要专心。听了这话,施耐庵连连点头:我们写书的时候,也要有那种毅力!事后,他写下“乃庵”二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诉自己要克服一切困难,把《水浒传》写好。外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叫他“奈安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就把名字改成了施耐庵。
籍贯考证
1.苏州说
把它写进家谱和祠堂
咸丰四年(1854),陈广德(字)为《石氏族谱》作序:
“我的宗族,苏迁为越,先生在白居昌出生于明洪武初,从苏迁到兴化,再从兴化迁到白居昌。处士第二任皇帝杨义和先生的墓志铭。且时石家迁苏石家桥,即田禄以石家桥清咸丰四年甲寅部改名,两日后赐进士奖学金,赐一等陈光德之弓。”
咸丰五年,十四孙也在《石氏宗祠建立札记》中写道:“我祖乃安公,明初由苏迁邢,后迁白居昌。"
这两段话非常清楚地表明,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间从苏州迁到兴化,后又迁到白居场。
赵伯英和吉卜林的《施耐庵编年史》说:
“公元1296年秋(程远宗元贞两岁,丙申一岁)。他出生在苏州城外的石家巷,名彦端,字安,号。奈安。父亲叫石元德,字长青,母亲叫卞氏。石是孔子弟子施之昌的后代。
公元1308(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岁,就读于苏州城外湖墅的济世家塾。
1311岁(从元武宗到大四),十五岁,继续在吉家读书。在嵇家学了很久,嵇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祐元年)十九岁。他中了秀才,娶了纪。"
根据上述说法,施耐庵不仅是苏州人,而且在苏州土生土长,并在苏州有妻子,所以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
2.兴华说
明代文献可以证明。
近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黄成《师祖籍辨》一文,对祖籍苏州提出质疑。
黄_程引明景泰四年(1455)杨信在淮南所作《施耐庵之子石公墓志铭》:
“处士施功,讳之,字以谦。始作俑者为杨兴化人,后迁居海陵白驹名门。先男抗殿,元非士,贵而不仕。国之初,收书之时,一言难尽。隐居在梁山泊。积德而累,邻谓德。天生谦虚,少有野心。景泰四岁,二月,毛毅有五天可以直立行走。淮南一鹤道人杨信写的,里面的人读书,陈敬哲篡夺。
黄成认为,这是最早、最直接的有关石祖籍的文献。
据报道,这石公墓志铭载于一个早期版本的石家谱。家谱发现于1952,可惜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毁于一旦。
1962年6月,发现了一件关于石起源的文物。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在石家桥农民陈大祥家的芦苇垫底的方砖上发现了文字。经鉴定,是“土地爷”(旧迷信,人死后,家属立“土地爷”向土地爷买地,一般刻在砖或石头上,随死者棺木埋葬)。此砖是1958期间本村农民挖坟砖建猪圈时获得的。后来根据文物部门的发掘和考证,这张“土地照”上的租界是施耐庵的二儿子。
20年后,在施琅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文物,这就是处士廷佐墓志铭砖。据考证,墓主人是的曾孙石,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墓志中提到石的曾祖父叫石元德,其曾祖父严端(即)二季“从会元出发,到浙江,(遂)家。而石屏,怀故居兴化,(也)白居易,生而谦逊。”石曾祖父的姓名、界标、年代与此前两次公布和发现的史料、文物相符。
这块墓志铭砖连同墓志和地面照片,清楚地提供了五代时石家的谱系,并首次揭示了的父亲史元德也曾在兴化居住。黄_成认为,这一世系和“兴化,怀故居”是“兴化,天下鼻祖”最有力的佐证和最清晰的注解。
时至今日,兴化市新垛镇石家桥村仍有后人居住,与施耐庵画像惊人相似。
3.吴兴说
纪念馆馆长辨析
施耐庵纪念馆馆长窦颖元说,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兴化,也不是苏州,而是浙江。
“时嘉祠堂里曾经有一副对联:吴兴绵石泽,出水封闫明”。窦颖元说,吴兴就是现在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史元德从事水运,在相关史料中被称为“船夫”。后来,石元德定居兴化,施耐庵出生在白驹场。
窦颖元认为,施耐庵的出生地、科举、生卒年等。一直都是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在元二年(1331)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官方资料,在顺二年科举毕业的进士中,找不到的名字。“施耐庵是一只猴子,35岁时进士成名,并活到75岁,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他是在元二年考中进士,那么生于1296,死于1370。然而,根据出土文物,施耐庵的儿子施琅出生于1373年。施耐庵死后三年生了儿子吗?”
那么,施耐庵是如何获得进士的名声的呢?
窦颖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获得的,而是由张士诚加封的。“元十四年(1354),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周,封了一批士子功名,其中就有。这样就可以算出施耐庵出生于1320,而今年恰好是猴年,与他的生肖相吻合,也解决了‘死后三年生孩子’的悖论。"
窦颖元说,施耐庵的许多活动都与张士诚密切相关。在研究施耐庵时,我们应该把它与张士诚“捆绑”起来,这样许多谜团才能解开。
苏州杰源
施耐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施耐庵的祖籍在哪里?这个领域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施耐庵与苏州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关于施耐庵籍贯的各种说法中,他提到了一个地方——白居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很长时间。那么,白色小马农场在哪里?
白居昌,淮河古盐田之一,张士诚故里,元十三年(1353)。在白居易地区,张士诚率领“十八杆子”建立了反元起义。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很欣赏施耐庵的陶文的军事谋略,多次邀请他担任军幕。施耐庵欣然接受了“济世”的理念,并为张士诚提供了许多攻城夺地的策略。后来,他跟随张士诚到了平江(苏州),在那里他与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后来张士诚邀功,独断专行。
根据这些史实,有学者提出了折中的观点:施耐庵祖籍兴化,后随张士诚来到苏州并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张士诚倒台后,明政府四处查办他的旧部,施耐庵回到江北老家避灾。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不朽名著《水浒传》的主题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而水泊梁山的108位好汉实际上是元末义军将领的影子。
往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建有施耐庵纪念馆。这里的老花店据说是施耐庵写书的地方。四周碧水环绕,港湾沙沙作响,沙鸟低飞,渔船缓缓鸣唱,芦苇茂密,有着浓浓的水浒风味。来到这里的游客会怀疑他们真的来到了水泊,梁山。
后人的纪念
竹刀安墓
从施耐庵纪念馆(今泰州兴化市新垛镇石家桥)往西十多里就是施耐庵公墓。墓前立着一座砖砌三门牌坊,中梁上挂着一幅“乃安公坊”石雕。陵墓掩映在松柏之中,赵朴初题写的“重修施耐庵墓”石碑立于墓前。附近还有一座绿岛,一条小河绕岛流过。人们从高处往下看,却像狮子(世子)盘的绣球,所以俗称“风水之地”。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惠仁说:
对岸,白色的小马薄雾缭绕,拿着球的狮子沐浴着清晨的阳光。
奈安春从容卧,评论由人评判。
纪念馆
简介
1992,国家文物局、江苏省、大丰县政府为施耐庵纪念馆拨专款。8月开工,1993完工。
施耐庵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西郊的花家垛岛上,据说是施耐庵当年著书的地方。这里碧水环绕,港湾沙沙作响,沙鸟低飞,渔船缓缓鸣唱,芦苇茂密,有一股浓浓的《水浒传》味道。来到这里的游客会怀疑自己真的来到了凉山水泊的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向东拐就能找到施耐庵纪念馆,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博物馆内部结构
走进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纪念馆匾额大门,可以看到一座3.8米高的大理石雕像(由雕塑家叶所作)。前后厅,左右侧厅,左右碑廊,后院两侧建的半亭,严谨有趣,第一间是接待厅。二进是敬慕堂。大门上方悬挂着女书法家肖娴题写的“国之光”,两侧门柱上各写有一副对联(由著名书法家臧和诗人书写):
韬光养晦,一代人才立于不败之地;
汹涌而清,千年而写奇书。它配有中国画家绘制的施耐庵书籍和行踪的图像;有48本丝绸漫画书介绍施耐庵的生活。镇江书法家李宗海题写了一副对联说:
舍己为人是侠义,但取材于鲁达、宋武、李悝jy;
是晁盖、宋江、吴用写的。
再往后,是文物馆,上面挂着书法家武中奇的题词“文独”。两边门柱上各有一副对联(由著名书法家陈大羽、诗人佟彬书写):
百回《水浒传》,把握春秋忠信奸诈,消除千古人间藩篱;
一曲《秋江》,承风骚之思,忧治之乱,五洲文远仰视大师。
文物史料收藏
馆内陈列着施耐庵的文物史料,分为施耐庵家世、生平事迹、著述轶事、社会影响四个部分。有石生平、出土的独子石公让、石公让墓志铭、曾孙石墓志铭等数百件文物史料,解开了数百年未解的“施耐庵之谜”。据不完全统计,自嘉靖年间以来,中国有53个版本的《水浒传》。在国外也广为流传。韩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译本。美国版本有《水浒传》、《水浒文选》、《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词汇》、《野猪林》等。日文译本有20多种,臧克家、冯其庸等著名民族诗人和画家在《翅膀》中盛赞施耐庵的各种艺术作品。施耐庵和他的作品《水浒传》的影响很大。在中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水浒学会、大丰施耐庵研究会等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的学术团体,举办研讨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严普文所说,“水浒是惊天动地的杂文,是中国小说之冠,是世界文坛优秀的古典小说”。来自伦敦大学的鲁庆彬博士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到大丰白菊探访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大师,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精华。
祠堂
死后建有神社,毁于抗日战争。
在死后,他的第12个孙子石殿邦发起将他在白驹镇的故居改建为石祠堂。后来几经修缮扩建,成了三进,寺旁有礼堂。第一个入口是门厅,里面有一个茶馆;二是艺人说《水浒传》的书店;第三个入口是尹福厅,供奉着千行始祖施耐庵及其后代的灵位,每年春秋两季都在这里祭祖。石祠不幸毁于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