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什么要禁中医?

中医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探索和临床验证留下的宝贵财富。西医在进入中国之前,一直以一己之力肩负着拯救全民族生命的重任。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西医逐渐进入中国。中医和西医,都是治病救人,本应齐头并进,殊途同归。没有优劣之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医禁药始于道光,兴盛于民国。

公元1822年,登基仅一年的清朝道光突然颁布圣旨:“针灸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方法,但不适合你用火针针灸。太极医院的针灸是一个永远停止的课题。”究竟为什么要禁止?至今仍是清朝的一大悬念。

北洋政府为西医开了绿灯,炮制了著名的“教育系统遗漏中医案”

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并重”为由,要求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只有西医是独生子,中医被排除在外。北洋政府教育部最初只是以一种半隐蔽的方式用“不作为”来定调。

一年后,教育总长王大燮强烈建议废除中医。废除它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医已经落伍了,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第二,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医被废除。

新诊断方法的应用,某种程度上无疑使“望、闻、问、切”处于不利地位。而中医的辩证追求是标本兼治,与西医的快餐式完全不同。中医被排斥对中医行业的打击最大,其次是很多患者缺乏治疗方案的选择,形成西医垄断。

为了自救,当地的中医组织和医学会组织了“医学救国请愿团”,推荐代表到北京向教育部和国务院请愿。刚要采取行动,教育部又插了一刀。公布大学校规、医学院校规、药学院校规,将中医排除在政府教育体系之外。

最终,北洋政府教育部和国务院都对中医“不是最新的理论”和“没有完整的科学知识”做出了指示。最苦的是,刚学完中医的同学,拿到了废纸一样的一纸文凭。

虽然中医在“中西医学竞赛”中大获全胜,但仍然挡不住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暴力打压,而且是国民政府打压力度最大。据《丁甘仁传》记载,早在北洋政府时期,中西医曾在上海举行过一次大赛。广慈医院杨医生问名医丁甘仁有没有勇气用中医挑战西医?丁甘仁医生尽了最大努力,他们最终同意在广慈医院设立诊所。

从广慈医院住院部选择1名伤寒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间限定为20天。丁甘仁医生画了一个35岁的法国人。服用五味中草药后,患者基本痊愈。结果二十天后,广慈医院外方院长向众多记者宣布,中医赢了。

即便如此,在1929年召开的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国民政府还是通过了废除老医生以扫除医疗卫生障碍的案,并规定了废除中医的六项具体措施。即“废中医案”。第四、五项相当于宣告中医不科学。(四)禁止在报纸上介绍老医生;五、查看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的医学宣传。)

此时,中医被描绘成巫术,而曾留学日本的西医余云岫是最积极、最强烈要求废除中医的人。他认为中医是“杀人的罪魁祸首”,要求50年内消灭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