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工作总结

案例教学工作总结

在西方,案例教学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创造的“问答法”教学就是案例教学的雏形。以下是案例教学总结,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总结1案例教学是PBL教学的一种形式。本研究以真实的临床病例为载体,引入临床药物治疗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药物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药理学这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由于大班案例教学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其应用效果鲜有报道。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药理学大班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初步评价。

1对象和方法

1.1教学对象:2011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日语、护理英语专业学生。其中,《高级护理与护理日语》是以一个教学班(89名学生)为实验组,即案例教学组。护理英语教学班(9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

1.2教学方法:实验组在普通药理学和抗菌药物概论章节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药理学多采用病例引导式教学,其中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抗糖尿病药物和抗菌药物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对照组均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讲授药物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2.65438+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深刻。案例教学占用课时较少,对总课时影响不大。这是与案例讨论教学相比的一个突出优势。

1.2.2病例讨论公式:以抗糖尿病药物为例。首先,老师介绍了糖尿病的医学知识,并在上课前一周向同学们分发了糖尿病的临床病例和讨论问题。6-8个学生组成讨论组,组长组织课外交流讨论,形成组内意见。班里以各小组长发言为主,其他成员也可以补充。重点介绍了病例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各组设计的给药方案与病例药物治疗方案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了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最后,老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讲解,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所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效果

2.1考试成绩:期末药理学期末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题中,识记、理解和应用知识分别占22%、43%和35%,其中案例讨论教学章节的分值占18%。采用SPSS 10.0软件对两组论文的总成绩和案例讨论教学章节的成绩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两组总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但案例讨论教学各章节成绩有显著差异(P0.01),即案例教学组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

2.2问卷调查:在学期结束时,对案例教学组的学生进行匿名调查,评价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有显著差异(P0.01),案例教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3讨论

通过对2011级日语重症护理班药理学部分章节的案例式和案例讨论式理论教学实践,对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表明,案例式教学在许多方面优于传统教学,适用于药理学这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将药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入临床病例,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运用获得的信息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融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课堂上师生之间活跃的交流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深刻的记忆。这也体现在案例讨论教学章节中,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通过案例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在大班教学中具有优势。占用课时少,但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药理学理论大班教学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试卷总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案例讨论教学部分占总课时的比例太小,以及案例讨论章节考试部分在最终试卷中的得分比例太低(18分)有关,不能覆盖案例讨论教学的全部教学内容。这与崔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这种以病例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也为医学院校药理学大班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案例教学总结2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变化,多元化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机构,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它必将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植物保护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从事现代农业和植物保护相关领域的管理、推广开发、技术和设计的产业应用型人才。农业昆虫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社会对新型植物保护人才的需求。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探讨了案例教学在农业昆虫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效果和前景。

一、农业昆虫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内容

传统的农业昆虫教学模式是以主要农作物为主线,分别讲述各种农作物上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只是简单的罗列,缺乏变化。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堂气氛不活跃。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主要靠死记硬背。实验课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主要是观察害虫的形态特征,画图,编一个检索表等。,使学生了解农田主要害虫,掌握其识别方法。在实验课上,学生经常根据葫芦画瓢画出主要的鉴别特征,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本的内容和顺序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灌输和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也比较死板。老师介绍实验害虫的种类和主要特征,让学生逐一比较观察。实验工作往往是绘制某一虫态的主要识别特征,编制某一作物主要害虫检索表,识别幼虫或成虫等等。老师在实验班明确讲解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在这样的班级往往会有一些消极的心态,很容易处理。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差。虽然学生认真记笔记,完成实验作业,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2.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应用。传统的农业昆虫课程以害虫为出发点。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先识别害虫,再根据害虫确定害虫的危害方式和防治方法。但是,在受影响的农田里,很多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受害者,因为很多昆虫只有在有害的时候才会出现,不取食的时候就藏起来,有些昆虫在地下或植物内部(如茎、果、叶)是有害的,但在植物表面是看不到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案例教学在农业昆虫学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效果评估。

(一)选择合理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现场有充分的掌握,经常到生产一线实习,深入田间调查,掌握主要害虫种类、危害特点等。,从而总结典型案例。例如,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田的一种重要害虫。由于它的钻蛀习性,很难在植物表面发现它的踪迹,但它的危害特征却是独特的。幼螟吃寄主植物的心叶,形成一排排洞吃雄穗,形成断茎,造成风弯倒伏。这些损坏很容易观察到。所以可以以现场受害为背景设置案例,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直观,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专业知识。

案例的选择必须切合实际。在田间,同一株植物上会同时发生多种害虫,甚至会发生病害。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综合考虑,提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案例。比如很多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在危害农作物时会留下孔洞,导致孔洞周围组织死亡,形成黄点;然后因为坏死组织停止生长,正常组织继续生长,会导致叶片等组织的畸形;同时,吸口器害虫也会传播病毒,引发疾病。教师可以把这种综合发生形成的被害人诉作为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

老师会给学生提供案例和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指定一些资料给学生,避免盲目查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信息查询得出结论。学生也可以分组,每组有不同的案例,可以选择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组织组内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又能让学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细致,还能提高积极性,激活思维。

除了让学生查阅书面资料,还应该让他们进入实践课堂。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第六、七学期的5-6月10参加六个月的季节性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管理或其中一个环节,了解谷类、旱作物、水稻、蔬菜、经济作物等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植物保护实习基地为案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生产实践的作用,将案例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案例教学的课堂搬到农田。教师带领学生在试验田中寻找合适的案例,让学生现场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对受害者的观察、对害虫的搜寻、农作物的生长期、气象条件的分析得出结论。

课堂讨论和教师评价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统一结论,每组派1代表讲解自己小组得出的案例分析结果。之后,老师引导其他组学生讨论并点评结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对于重点问题和模糊答案,要重点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容易。这种教学形式使教师能够与学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讨论的过程,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课的案例复习是现场进行的,老师在现场直接听学生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干预,最后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评论。这种教学方式更直观,学生印象更深刻。

第三,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传统教学中,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往往觉得枯燥难记,学习热情自然下降。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辩论、野外实习,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课堂表现更加活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分析案例,学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作为课堂主角的角色,转变为学生作为课堂主角的角色,实现了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听课、记笔记、复习、考试,而是主动探索未知的事物,有目的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此外,在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还可以提问和提问。通过这种讨论,他们可以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掌握学习规律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如授之以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学生上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而复杂的。只有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他们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在农业害虫课上,老师可以从具有相同危害特征的害虫中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其他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考书自学,实地观察。作业可以是制定几个有害症状,让学生调查实验基地里哪些害虫符合这些特征,它们有哪些类型的取食器官,导致它们的有害特征相似,如何有效防治。通过这种学习,无论学生毕业后去哪里工作,面对气候差异、作物差异、南北虫害差异,即使不了解田间地头的本地虫害,也仍然可以通过大学时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相关资料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植物保护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教学中参与大量的实践研究,才能在实践中发现各种实际问题,用自己的知识解释各种现象,解决各种问题。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在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很多弱点,这些弱点根源于高校教育方式的弊端,因此创新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实验现场,甚至延伸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掌握一门技能和更多的实用技能,以便将来真正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

(四)教师的责任感增强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归纳,从而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及其动态,以便及时合理地引入案例,将案例教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课堂讨论和评估是案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过程,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因材施教,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考虑案例是否完善合理,然后不断改进。此外,案例不是一成不变的。绝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总结出一套案例,年年机械套用。而是需要老师每年根据实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案例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主要应用于医学、法律和商业领域,并日趋规范和成熟。但是,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植保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还不能轻松掌握案例教学过程,部分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师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对专业知识掌握透彻,并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将教学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在学生方面,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客观评价学生的分析结果,让学生逐渐适应教学方式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将案例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农业昆虫学课程,乃至今后植保专业的其他课程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学习,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此外,案例教学法在农业昆虫课程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许多教学内容不能浓缩成案例,学生只能通过案例教学获得零散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农业昆虫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案例教学,而必须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连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