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中药配方比例

对于从来没有认真做过功课,对整形手术的了解都依赖于《路边社》的新闻的小白来说,一提到吸脂手术,脑海中可能马上浮现出许多“血肉模糊,无法行走”的画面。

无独有偶,最近我们在采访抽脂手术的求美者时,发现有少部分求美者被灌输了这样一种(广)法(指责)——抽脂手术时出血越少,手术者的技术越高;熟练的医生甚至可以吸出金黄色的纯脂肪,不带一丝血丝。

那么问题来了,抽脂的时候医生抽脂水平真的是以有没有血来判断的吗?一个技术高超的医生做吸脂手术真的可以吸出不带一丝血迹的纯脂肪吗?

先放结论,不行!

第一,医生的吸脂水平不能以出血量来判断!

第二,任何医生做的吸脂都属于吸脂混合物,只有经过离心提纯才能获得高纯度的脂肪细胞。

吸脂混合物里会有血吗?

是啊!

吸脂过程中血液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脂肪本身的血库。要给脂肪细胞供应养分,就要有血液或多或少的滋养。

众所周知,吸脂前,要在吸脂部位注入一定量的膨胀液。肿胀液其实是生理盐水加利多卡因(麻醉剂)和肾上腺素(止血剂)。你也可以理解为辅助镇痛止血的润滑剂,将脂肪细胞从周围软组织和血管中分离出来。

在我们的身体里,脂肪分为三层,最靠近皮肤的一层是皮下脂肪,皮下有很多毛细血管。做吸脂手术时要保护好这层皮下脂肪,不能损伤它。我们血管的分布和树枝的分布非常相似。血管越细越多。相反,血管越深,就越少,反而越粗。同理,深层脂肪包围的深层血管虽然粗,但数量少,容易避开。解剖知识扎实,吸脂经验丰富的整形医生,很容易避开这些大血管。此时吸脂手术的出血量只是脂肪“营养池”的一点点流失。

吸脂混合物一般是黄色的,但是会有淡淡的粉色。静置一段时间后,吸脂混合物会分层,从上到下,是油滴、脂肪细胞、血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医生技术差或者抽脂暴力。

除了以上,吸脂手术还有一个出血来源,就是吸脂过程中吸脂针损伤血管。

虽然这在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里,在解剖知识扎实,吸脂经验丰富的整形医生手里,是一件非常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我也想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大家。

吸脂时不小心损伤血管,可能会造成脂肪栓塞,即游离脂肪细胞可能会通过血管上的小伤口进入血管。如果只有极少量的脂肪进入血管,血管本身的保护和防御系统是可以应对的,但如果更多的脂肪进入血管,很可能会堵塞血管,形成血管栓塞。更可怕的是,这种栓塞会被血液向前推,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游走。一旦到达心脏或肺部,可能会威胁生命安全。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到话题本身。为什么吸脂出血量不能作为医生吸脂技术的评判标准?

因为关系到出血量,不仅关系到医生的吸脂技术和手法,还关系到手术前的准备工作——肿胀液。吸脂是一种盲目的手术,医生无法直视吸脂区域的内部。对血管和组织结构有充分了解的医生,会在深度吸脂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避开血管。但是很多时候,如果想更好的避开血管,就不得不依靠外用的消肿液。

如前所述,肿胀液实际上是生理盐水加利多卡因(麻醉剂)和肾上腺素(止血剂),其中肾上腺素用于收缩皮肤和粘膜的血管,扩张心脏、肝脏、骨骼和肌肉的血管,维持生命体征。肾上腺素收缩血管,意味着出血量减少,注射后肿胀液和脂肪可以充分混合,保证更好的收缩血管的效果。

一般来说,肿胀液与吸脂的比例是严格控制的,肿胀液与吸脂的比例一般在1: 1左右,需要根据求美者的实际情况稍作调整。如果肿胀液过少,手术后期容易变成“干吸”,“干吸”对组织的伤害只会越来越大。另外,吸脂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脱水”的过程,而膨胀液的作用不仅仅是分离脂肪,更重要的是“补水”。“补水”也是一个大学问的问题。“补水”越多,意味着肿胀液中固定比例的麻醉剂和肾上腺素越多。但我们的身体所能承受的麻药量是固定的,安全值是35mg/kg。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这也是我们认为一次性大剂量吸脂手术不可取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要点。

回到题目本身,吸脂手术的出血量并不能作为衡量医生吸脂技术的依据,因为影响手术出血量的因素是肿胀液。早期肿胀液与机体结合越好,肾上腺素对血管收缩的作用就越好,手术中出血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膨胀液体与抽取的脂肪体积成正比。要抽取的脂肪越多,前期要注射的膨胀液就越多,风险也就越大。最后,希望求美者在通往美的路上擦亮眼睛。想要自己的吸脂手术成功,不仅需要找一个精通人体解剖、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整形医生,还需要查看自己的医生团队中是否有同样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麻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