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简介
2英文参考干姜[朗道汉英词典]
生姜干燥根茎[湘雅医学词典]
干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药典(2010版)]
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干姜[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总结一下干姜是中药的名称,出自《神农本草经》【1】。干姜是生姜的干燥根茎。[2].干姜扁平块状,有指状分枝,长3 ~ 7厘米,厚1 ~ 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纵向皱纹和明显的链接。鳞片常留在枝头,枝顶有茎痕或芽。固体,黄白色或灰白色,横切面呈粉状或颗粒状,内皮层有明显的环纹,散在维管束,有黄色油斑。它很香,很独特,很辣。干姜片为不规则的纵片或带指状分枝的斜片,长1 ~ 6厘米,宽1 ~ 2厘米,厚0.2 ~ 0.4厘米。皮肤呈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纵向皱纹,有明显的连结。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末状,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部分有毛。固体质量和纤维截面。它很香,很独特,很辣。生姜罐头是不规则的厚片或块状,表面鼓胀,内部棕黄色、暗黄色,质地疏松,气味芳香,味辛辣[2]。姜炭是一种不规则的厚片或块状物,表面较暗,内部呈褐色,质轻而脆[2]。苦而微辣[2]。
干姜辛辣味[2]。脾、胃、肾、心、肺经[3]。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络、祛湿化痰、化痰降气的功效[1]。用于治疗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四肢微寒、畏寒饮凉、气喘咳嗽、风寒湿痹[1]。干姜能守能走,故适用于中焦寒邪过盛、湿重者,以及因冷饮而致的气喘、咳嗽等症[2]。因其速度快,作用强,故本品复阳救逆十分有效[2]。常用于胃脘痛、吐泻不止、肢冷脉弱、痰多咳嗽等[2]。
生姜罐头味苦、辛、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2]。其辛燥性弱于干姜,温里作用不如干姜迅速,但作用温和持久,优于温中止痛、止泻、温经止血[2]。可用于腹痛、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2]。
姜炭味苦、涩、温[2]。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收敛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出血,较急,出血量大[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记载了该中药的药典标准。
4姜的拉丁学名(La)(中药术语(2004))
5英文名姜(中药术语(2004))
干姜(中药术语(2004))
6干姜别名:白姜和普通姜[1]
7干姜的配方采用名产干姜、炮制姜、姜炭[2]。
干姜的来源是干姜的根茎。[2].
9干姜的产地干姜主要产于四川和贵州[1]。
10干姜采集及初加工;冬季挖掘;去除须根和沉积物;晒干或低温干燥[2]。
11干姜的生药学特征11.1干姜扁平,有指状分枝,长3 ~ 7厘米,厚1 ~ 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纵向皱纹和明显的链接。鳞片常留在枝头,枝顶有茎痕或芽。固体,黄白色或灰白色,横切面呈粉状或颗粒状,内皮层有明显的环纹,散在维管束,有黄色油斑。它很香,很独特,很辣。
11.2干姜片干姜片为不规则的纵片或带指状分枝的斜片,长1 ~ 6厘米,宽1 ~ 2厘米,厚0.2 ~ 0.4厘米。皮肤呈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纵向皱纹,有明显的连结。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末状,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部分有毛。固体质量和纤维截面。它很香,很独特,很辣。
12干姜的加工在清代开始有姜炭加工和黑姜加工之分,混为一个品种。在现代的一些地区,它们也被用作加工产品。根据加工温度和成品特性分析,炮制姜炭和黑炮制姜实际上都是炮制姜炭[2]。
在汉代,有一种火炮的方法(《金桂要略方论》)[2]。
宋代的甘草有四种,分别是水制、灼制(太平盛辉方)、炒黑(政事经络复原本草)、盐炒(生肌总录)、煅制(疮痈经验书)、焙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记举方)、黄泥裹制。
元朝还在用“慢炮裂”(《养生宝典》)[2]。
明代有一些方法,如撒盐砂(奇效药方)、煎小儿粪黑(药引子)、泡水文火煨至极黑(寿石保元),认为“煎小儿粪黑可止鼻衄、吐血、血痢、崩漏”(药引子)。
清代仍有姜炭(外科精熟)、烤姜炭(外科治疗全寿集)、酒蒸烤姜(油鸡成)等加工品种[2]。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有砂烫和炭炒[2]。
12.1干姜的加工方法12.1.1干姜取原药材,去杂,略泡,洗净,彻底湿润,切成厚片或块状,晾干,筛去杂物[2]。
12.65438+
12.1.3姜炭取干姜块,放入煎制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煎至表面黑褐色,内部褐色,喷少许水,熄灭火花,略炒,取出晾干,筛去杂物[2]。
12.2成品特征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2]。表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2]。切面黄白色,叶脉明显,粉红色,特殊香气,味辣[2]。
生姜罐头是不规则的厚片或块状,表面鼓胀,内部棕黄色、暗黄色,质地疏松,气味芳香,味辛辣[2]。
姜炭是一种不规则的厚片或块状物,表面较暗,内部呈褐色,质轻而脆[2]。苦而微辣[2]。
12.3干姜的加工功效能守能走,所以相当适合于中焦寒邪过盛、湿邪内盛者,以及因冷饮而致的哮喘、咳嗽等症[2]。因其速度快,作用强,故本品复阳救逆十分有效[2]。常用于胃脘痛、吐泻不止、肢冷脉弱、痰多咳嗽等[2]。比如大建中汤(金桂药略方论);四逆汤回阳救逆(伤寒论注);温肺散寒饮痰的小青龙汤(伤寒论注)[2]。
生姜罐头味苦、辛、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2]。其辛燥性弱于干姜,温里作用不如干姜迅速,但作用温和持久,优于温中止痛、止泻、温经止血[2]。可用于虚寒腹痛、腹泻、出血[2]。如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济方菊”)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霍乱等带筋转移;艾叶丸(太平盛辉方)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和便血[2]。
姜炭味苦、涩、温[2]。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收敛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出血,较急,出血量大[2]。如乳圣散(“丹溪心法”)用于治疗血崩;或用干姜烧黑,为末,饮米调服,可治血痢(《姚氏集方》)[2]。
12.4干姜的加工研究干姜的主要成分有姜烯、β没药烯、姜醇、姜烯和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等。[
12.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比较了生姜、炮制生姜和姜炭中挥发油的含量。结果表明,干姜的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制后生姜含量明显下降;生姜的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后两种挥发油颜色较深[2]。
对挥发油和乙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和干姜的挥发油和乙醚提取物的色谱模式几乎相同,炮制后的生姜和姜炭无明显区别,但前两者较后两者有较大变化[2]。干姜经加热处理后,有的斑点消失,而有的新斑点出现,相同Rf值的相对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2]。以姜酚和6-姜酚酮为标准对照,薄层色谱分析表明姜酚含量为生姜>:干姜>生姜罐头>生姜炭;6姜黄酮含量干姜>;生姜罐头>生姜>;姜炭[2]。用GC-MS计算机检测不同姜炮制品的乙醚提取物,分别从生姜、干姜、炮姜和姜炭中检测出25、22、23和23种成分,各姜炮制品中检测出的成分的质量和数量有部分变化[2]。
12.4.2药理作用的影响(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干姜煎液灌胃给大鼠[2]。结果表明,除吲哚美辛模型外,炮姜对应激性胃溃疡、乙酸性胃溃疡和幽门结扎性胃溃疡均有明显的抑制趋势,而干姜则无此作用[2]。
(2)止血:炮制后的生姜和生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2]。姜炭的作用强于炮制姜,两者也有显著差异[2]。炮制姜和姜炭均可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姜炭水煎液的凝血效果优于炮制姜及其本身的乙醚提取物[2]。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对缩短凝血时间无作用[2]。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干姜煎液的毒性高于干姜,说明干姜的水溶性毒性成分在加热后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2]。
12.5储存方法:储存于干燥容器中,密封放置于通风干燥处[2]。
13干姜味辛、热[2]。
干姜入脾、胃、肾、心、肺经[3]。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1]。
生姜罐头味苦、辛、温[2]。
姜炭味苦、涩、温,入脾、肝经[2]。
14干姜的功效与主治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络、祛湿化痰的作用[2]。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络、化痰降气的作用[1]。用于治疗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四肢微寒、畏寒饮凉、气喘咳嗽、风寒湿痹[1]。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生津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冷饮气喘咳嗽[3]。
干姜能守能走,故适用于中焦寒邪过盛、湿重者,以及因冷饮而致的气喘、咳嗽等症[2]。因其速度快,作用强,故本品复阳救逆十分有效[2]。常用于胃脘痛、吐泻不止、肢冷脉弱、痰多咳嗽等[2]。比如大建中汤(金桂药略方论);四逆汤回阳救逆(伤寒论注);温肺散寒饮痰的小青龙汤(伤寒论注)[2]。
生姜罐头味苦、辛、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2]。其辛燥性弱于干姜,温里作用不如干姜迅速,但作用温和持久,优于温中止痛、止泻、温经止血[2]。可用于虚寒腹痛、腹泻、出血[2]。如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济方菊”)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霍乱等带筋转移;艾叶丸(太平盛辉方)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和便血[2]。
生姜罐头:温中止泻止血。治疗寒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腹痛血瘀[1]。
姜炭味苦、涩、温[2]。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收敛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出血,较急,出血量大[2]。如乳圣散(“丹溪心法”)用于治疗血崩;或用干姜烧黑,为末,饮米调服,可治血痢(《姚氏集方》)[2]。
15干姜用法用量:3 ~ 9g【1】。孕妇慎用[1]。
16干姜的化学成分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有姜烯、α姜黄烯、姜烯、6姜酚、冰片、柠檬醛等。[1].
17干姜的药理作用可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1]。本品成分还可以麻醉降温[1]。
18药典标准的干姜18.1称为干姜。
赣江
干姜
18.2来源本品为生姜的干燥根茎。冬季挖掘,去除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把新鲜切片放在太阳下或低温下晒干的,称为“干姜片”。
18.3性状18.3.1干姜扁平,有指状分枝,长3 ~ 7厘米,厚1 ~ 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纵向皱纹和明显的链接。鳞片常留在枝头,枝顶有茎痕或芽。固体,黄白色或灰白色,横切面呈粉状或颗粒状,内皮层有明显的环纹,散在维管束,有黄色油斑。它很香,很独特,很辣。
18.3.2干姜片本品为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 ~ 6 cm,宽1 ~ 2 cm,厚0.2 ~ 0.4 cm。皮肤呈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纵向皱纹,有明显的连结。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末状,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部分有毛。固体质量和纤维截面。它很香,很独特,很辣。
18.4鉴别(1)本品粉末为黄褐色。淀粉粒多,呈卵圆形、三角椭圆形、卵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 ~ 40μ m,脐点状,位于较小端,部分有裂纹,部分明显。油细胞和树脂细胞散在薄壁组织中,含有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呈弧状或星散状,顶端钝尖,具少量分叉,部分呈波浪状或单侧锯齿状,直径15 ~ 40μ m,壁稍厚,非木质化,具斜向细孔,常可见薄隔膜。常见的有梯形导管、螺纹导管和网状导管,少数为直径为15 ~ 70μ m的环形导管..有时在导管或纤维附近可见含暗红棕色物质的管状细胞,直径12 ~ 20 μ m。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65438±00分钟,过滤,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另一对照药材生姜1g,用同样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取6份姜酚对照品,加入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 ~ 90℃)-氯仿-乙酸乙酯(2: 1: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检查18.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9.0%(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ⅸ H第二法)。
18.5.2总灰分不得超过6.0%(药典2010版附录ⅸ k)。
18.6的浸出物,应在水溶性浸出物测定项下(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X A)用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个。0%.
18.7含量测定18.7.1挥发油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方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18.7.2 6 A姜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010版药典,附录VI D)。
18.7.2.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甲醇-水(40: 5: 55)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纳米。根据6-姜酚峰的计算,理论塔板数应不低于5000。
18.7.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6-姜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
18.7.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约0.25g(过3号筛),准确称定,置于软木塞瓶中,准确加入75%甲醇20ml,称定,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 Hz)40分钟,放冷,再次称定。
18.7.2.4测定方法分别准确吸取10μl对照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
以干品计,本品含6-姜酚(C17H2604)不低于0.60%。
18.8干姜片18.8.1加工过的18.8.1干姜去杂,略泡,洗净,充分湿润,切成厚片或块状,晾干。
本品不规则,块状,厚度0.2 ~ 0.4厘米。
18.8.1.1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与药材相同。
18.8.1.2姜炭取干姜片,按炭化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二D)炒至表面发黑,内部焦黄。
本品形似一片干姜,表面焦黑,内部棕黄,质轻而脆。味道微苦微辣。
18.8.1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声20min,过滤,蒸发滤液,残渣用1ml乙酸乙酯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姜酚对照品和姜酚对照品,加入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分别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ⅵ b)试验,取供试品溶液和6-姜酚对照品溶液各6μl,姜酚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张硅胶G薄层板上,供试品色谱中,在与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8.1.2.2浸出物与药材相同,不得少于26.0%[4]。
18.8.1.2.3含量测定同药材,6-姜酚(C17H2604)含量不得低于0.050%。
体表面积计算器身体质量指数指数计算和评估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正常体重增加用药安全分类(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估体温水平评估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钠补充计算器铁补充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缩写快速检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快速检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酒精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现在算!
18.8.2性味与辛热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18.8.3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回阳活络,温肺生津。用于胃脘痛,吐泻,四肢冰冷,脉微,冷饮,气喘咳嗽。
18.8.4用法用量3 ~ l0g。
18.8.5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防止虫蛀。
18.8.6制备生姜流浸膏
18.9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