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

一、诊断点1,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粘膜白斑最常见的部位是颊粘膜、颊粘膜、无牙粘膜、舌、唇粘膜、硬腭、舌下区和牙龈。颊粘膜和口腔粘膜的皮损常呈对称性,口腔粘膜白斑常伴有念珠菌感染。该部位单纯性白斑罕见,常可被痂覆盖。当发生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高发部位(口底、侧腹舌、软腭)时,应引起高度重视。2.粘膜白斑的范围大小不一,呈多形性,单个或多个。损害早期为淡红色,随后皮损可为边界清晰的小蜡滴样斑,或呈白色的广泛皮损;皮损可有绒毛状或乳头状膜,皮损也可有不规则增厚和结节;有时表现为网状,紧贴下表面。强行剥皮会造成出血,边界清晰,质硬,难推,增厚大。反复的外伤会导致溃疡。3、通常无症状,但部分患者主诉有烧灼感或刺激感。4.虽然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无必然联系,但萎缩基础上的白色、点状、肥大性结节是皮损上皮异型增生的特征,提示高度恶变趋势。如果消除外界刺激,很多黏膜白斑是可以恢复的。部分长期皮损不可消退,晚期白斑可增厚,出现浅裂和小溃疡。通常无自觉症状,或有针刺刺激感或轻度疼痛。最近的研究表明,4% ~ 6%的粘膜白斑已转化为恶性肿瘤。长期不愈的黏膜白斑应活检排除癌变,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主要依据。二、鉴别诊断目前白斑的诊断难度并不大。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通常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然而,由于口腔黏膜中发生的白色病变种类繁多,因此对白斑进行鉴别诊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白斑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白色水肿白色水肿(1eukoedema)是一种发育性白色病变。其临床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双颊黏膜上,表现为黏膜增厚发白,半透明,柔软,弹性正常。如果检查时压迫病变粘膜,可暂时消除白色。该病通常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上皮增厚,但表层未角化,上皮细胞表现为明显的细胞内水肿。这种病不需要治疗。2.异位皮脂腺这种疾病也称为福代斯病,是由口腔黏膜上的异位皮脂腺形成的。其临床表现为黏膜上有许多散在的针状至粟米大小的黄白色斑点或小颗粒状丘疹,多发生于面颊、唇部黏膜。这种疾病没有症状,对健康无害,没有临床意义,不需要治疗。3.白色角化病白色角化病(1eukokaratosis)是由明显的理化或机械因素长期引起的口腔黏膜过度角化。临床表现为黏膜上的白色斑块,呈淡白色,表面光滑,基底柔软,黏膜弹性正常。去除致病因素后,病变会逐渐减轻或痊愈。其主要病理表现为上皮表面角化过度,棘层增厚,但无上皮不典型增生。该病属于良性病变。4、白皱病白皱病又称白色海绵状痣,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乳白色、皱缩、厚片状损害,常有家族史。该病有时可发生在粘膜的其他部位,如食道、阴道、肛门等。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上皮明显增厚,角质化不完全,上皮细胞水肿,空泡变性,但基底层完整。该病是一种变性,没有恶变倾向,不属于癌前病变,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5.白色念珠菌病主要指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这是因为当感染白色念珠菌时,真菌可穿透上皮细胞的浆膜进入细胞内,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斑样病变。其临床特征为紧密而牢固的白色斑块,不可擦掉,边界清晰,质地坚硬,手感粗糙。炎症常发生在斑块下方和周围,多发生在颊粘膜。临床涂片检查可发现菌丝。活检可发现上皮内有菌丝,浅表上皮内有微小脓肿。抗真菌治疗通常是有效的。6.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应与斑块型扁平苔藓相鉴别。口腔扁平苔藓(OLP)大多发生在舌背,类似于白斑。其临床表现为乳头相连的均匀珠光白色斑块。通常其表面无裂痕或裂纹,口腔黏膜其他部位常可见白色条纹或充血糜烂。条纹多为网状或树枝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皮肤损害。本病的病理表现主要是上皮细胞液化变性,固有层致密的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而白斑在组织中没有这种病理特征。7.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多与咀嚼槟榔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癌前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淡白色、云状斑块,黏膜下尤其是两颊可触及纤维条,伴有口腔疼痛、烧灼感、味觉障碍、口干。后来由于纤维化的进行性加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牙齿闭合、张口困难、舌运动受限等。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上皮萎缩,有时增厚等。,并常有上皮不典型增生,表皮胶原纤维变性或增生,真皮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8.颊白线颊白线(1ineaalbabuccalis)是指出现在颊粘膜上的灰白色线状突起。是咀嚼过程中牙齿对颊粘膜的不断刺激而引起的组织反应,在成人中非常常见。其临床特点是白线与咬合线相对应,白线的外粘膜面光滑、柔软、有弹性。咬合时,线状突起位于咬合面上,从嘴角向后延伸至翼颌韧带前方。这条线是正常的表现,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其组织学特征是上皮性角膜上皮化。此外,白斑病有时需要与地图舌、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