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传统文化有哪些
昆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昆石加工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昆石的成因与其他石种不一样,所以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制作,在古代需费时5年乃至更多时间,现代新工艺亦要2年。加工时人工痕迹越少越好,虽经雕琢,仍保持自然美。其工艺复杂,濒临失传,急需保护。
2 奥灶面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奥灶面,作为古城昆山饮食文化的代表,是昆山悠远历史、丰富物产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 玉山镇文广站
3 正仪文魁斋青团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青团,从南朝开始,江南人民在清明节用作祭祖供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沿袭成俗后,成了一种时令糕点。文魁斋青团由于制作工艺独特,蒸煮的青团受一方人喜爱。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点,2003年参加中国周庄旅游艺术节美食大赛获优秀奖,曾被上海豫园邀请参加“老城隍庙名菜名点特色展”。
4 周市爊鸭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新《昆山县志》记载:周市爊鸭享有盛名,已历百年,用料特别,中药爊成,骨酥肉嫩,鲜美可口。原料有嫩老之分,所以中药放置数量及爊煮时间均有所不同,也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秘方”,只有极少数人掌握和运用这一传统民间技能。
5 花桥江南丝竹 民间
音乐 花桥的江南丝竹乐在昆山市中独树一帜,不但有江南丝竹乐演奏的专门班子,而且演奏的历史也较长。自从三十年代初成立了鸡鸣堂后,直到建国前后由周泾班接承至今仍在民间活动,已积累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曲目。乐器上都持有凤蝶饰品,珠光宝气,颇有水乡风情。
6 阿婆茶 民俗 周庄的阿婆茶是江苏南部水乡自古流传的阿婆吃茶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代代相袭,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习俗。据《周庄镇志》载,周庄人吃阿婆茶自古到今已有百年历史。
昆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昆山民歌 民间歌曲 昆山民歌,源于劳动人民在田头莳秧、耘耥或捕鱼、采菱时唱的歌调。经过世世代代的言传口教,流传下来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搭凉棚》和《划龙船》。
2 周市舞狮 民间舞蹈 周市舞狮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河南籍韩世田为代表的农民迁居周市乡村,带来了他们家乡擅长舞狮的技艺,由此带动影响了周市众多的舞狮爱好者,先后自发建立了十余支舞狮队伍,常年活跃在乡村田头。至今仍是周市的一项传统文娱活动。
3 周庄摇快船 民俗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悠悠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4 陆家断龙舞 民间舞蹈 陆家是著名的“舞龙之乡”,其中,“断龙舞”是最负盛名的舞种,最精彩的看点是“龙身”节节相离,更要求舞龙人技艺高超。该舞曾入选《中国舞蹈集成》(江苏卷),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5 陆家浜鼓手 民间音乐 陆家浜鼓手,发源于昆山市陆家镇。注重吹、打、唱。有一整套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吹奏乐器。陆家浜鼓手集观赏性、娱乐性、易懂易记性为一体。
6 阳澄湖捕蟹 民俗 巴城阳澄湖的大闸蟹为“天下第一鲜”,捕捞历史悠久。捕捞的仪式是从古代的酬神祭祀活动转变而来。旧时,渔民们在捕捞收获以后,都要祭祀神灵,在神像前焚香叩拜。后来,为了使祭神活动更具喜庆气氛,又增加了民间演艺活动等作为捕捞的前奏,从祭祀仪式到具体的捕捞作业程序,都有着代代相传的延续性,至今仍有渔民沿用这一捕捞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