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先进集体事迹

2022抗击疫情先进集体事迹(共5篇)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事迹有两个目的: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你写故事的时候一点头绪都没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抗击疫情先进集体事迹(一般5篇)。欢迎分享。

2月2日接到通知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志愿者前往滨江新区长林社区,与当地同志合作,开始了他们的防疫、抗疫工作。他们中有年过50的“老革命”,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小同志”;有风华正茂的“壮士”,也有敢打敢冲的“女中豪杰”。

2月3日,开始第一轮入户调查和宣传。这个时候疫情高发,家家关门。敲门的时候,要么是沉默很久,要么是大声说:“你在干什么!”面对群众的不解,52岁的钟涛不停地在门房和大楼之间来回奔波,一遍遍敲门打电话,直到业主理解并配合调查。一天下来,他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好几次。年轻的90后陈瑞京听说有个同志因为堵车不能参加,就自告奋勇承担了长林安置小区25户近100人的入户调查。小区无人值守,人员混杂,没有基础数据,入户困难。陈瑞京一点抱怨都没有,耐心地挨家挨户敲门,一个个宣传解释。在她的努力下,长林安置社区是第一个完成入户调查任务的社区。

随着疫情的发展,2月8日启动了第二轮疫情防控走访调查工作。此轮走访调查将居民健康状况纳入调查范围,要求更高、内容更细、任务更重。为了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老战士闫小军同志自掏腰包买了一个红外测温仪,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挨家挨户测量居民体温。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居民。年轻人熊心负责安排洪森新世界195人的61户,是所有人中任务最重、涉及海外归国人员最多的。为了不漏一户,不落下一个人,得到准确的结果,他在完成入户任务后还需要仔细核对体温数据,反复确认摸排结果,经常深夜才回家。

2月9日,该县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对居民小区、家属区实施更为严格的“211”管控措施,凭临时通行证出入。元宵节当天,为了不影响电信和发改局家属区42户居民的正常出入,志愿者陈鹏和王慧敏相互配合,加班加点把刚拿到的临时通行证送到每户居民手中。在家人的催促下,他们直到六点半才回家过元宵节。

这些只是自然资源和规划规划局志愿者的工作瞬间,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滨江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疫情早点结束,春天早点来!”

抗击疫情先进集体事迹材料2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靖州一名医疗兵轮番上阵,冒着风险逆风而上,隔离病毒,凝聚希望。原神经外科副护士长王丽娜于2月21日进入3号隔离区,负责护理工作。隔离区分三层,共有25名护士,都是从各个护理单元抽调的护理骨干。王丽娜团结带领这群兄弟姐妹,与善良的患者一起抗击疫情。

因为病毒的传染性,所以出现了很多家庭聚集性疾病。21,父女想住一个病房。然而,根据新冠肺炎的患者入院标准,一名患者呈阳性,另一名为疑似,因此他们不能住在同一病房。面对这种情况,护士长王丽娜反复为病人做工作,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单独入院的重要性。最后,病人理解并接受被分隔在两个单间病房。

有一天,患者刘大姐反映,病房的电视无法正常观看。在后勤人员的电话遥控下,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王丽娜调整好了电视机。此时此刻,听着病人孩子般的欢呼,看着病人的笑脸,王丽娜也开心地笑了。在与刘大姐沟通的过程中,王丽娜得知刘大姐刚刚失去亲人,全家都被感染隔离了。她的母亲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沉重的打击下,刘姐的心理负担太重了。掌握这一情况后,王丽娜每天都去看望刘姐,和她谈心,了解她的心理动态,树立她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丁先生是穆斯林。后来,护士们为他点了中国素食和晚餐,但丁先生仍然吃不饱。22日中午,丁先生的朋友们给他带来了一顿爱心午餐。此时已是中午12多,是隔离区支援工人和外勤人员最忙的时候。没有吃午饭的王丽娜决定解决病人的问题。找到丁先生的回族朋友,为丁先生弄来他们的爱心午餐,送到隔离病房的丁先生手中。王丽娜得知丁先生的朋友们每天都会送他一份爱心餐,所以他特意预约了志愿者,让这份特殊的爱心每天准时到达丁先生手中。

王丽娜说:“虽然我们的日常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病人来说,我们的医务人员是他们的希望。除了给病人最好的医疗,我们还要和他们互动,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增强他们抗击疫情的信心。”

近日,安康市石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通报,表彰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典型,石泉县人民检察院民警张基宏就是被通报表扬的人员之一。

59岁的张基宏是石泉县人民检察院的一名司法警察。因为他的警衔是警司,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张警司”。虽然他在多年前已经晋升为二级警督,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地称呼他为“张警司”。当然,很多年轻民警出于尊重,都亲切地称他为“张大爷”。

提起张基宏,石泉县检察院的每个人都竖起了大拇指。他有哪些优点和先进事迹值得这么多人的称赞和赞美?下面,我将向你介绍“张净思”。

“青年警司张”

虽然年近六旬,即将退休,“张净思”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没有所谓“车到码头,船到站”,应该放松休息。相反,在他的岗位上,他保持了几十年的工作状态,不仅勤奋,而且精力充沛。楼上楼下经常看到他拿着一份文件小跑,热情地清点各种数据,分发文件,通知协调各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各种事宜,工作状态和精力就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

“老黄牛”张净思

在石泉县人民检察院的各种会议上,用来夸“张净思”的最高词是“老黄牛”。诚然,他勤奋认真的工作作风确实配得上“老黄牛”的称号。每天,他都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人。因为他负责机要通道,有时候下班会有紧急文件。为了不耽误每份文件送到领导手里的时间,他每天都比别人晚半个小时下班。每次下班后,楼道里经常会传来给家人打电话的声音。“你先吃吧,不用等我了!”。因为院里外地警察多,国庆、春节值班人数不能过来的时候,他总是站出来。每年的两个长假,他至少要值班两三天,一部分是安排给自己的,一部分是给住在外地的民警值班的。2020年大年三十,院里的外地警察大多回家过年了。因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他们需要派人在网格区域巡逻。他知道院里人的情况后,从早上8点巡逻到晚上24点,期间只换班回家吃饭。整个除夕都是在单位值班室度过的。

“技术流”张净思

虽然张净思已经59岁了,但他与许多同龄的干部不同。他不仅能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还能管理甚至维护内外网系统和各种网络终端。他负责医院的视频会议系统和无纸化办公系统,还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他在信息工作方面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伴随着手机和电脑长大的年轻人,可谓是“技术流”。在日常生活中,张净思经常在网上“购物”,不仅懂技术,还紧跟时代潮流,时尚感十足。

“倔强的国王”张净思

总是被人称赞的张净思,却经常被“抱怨”甚至“碰撞”,这源于他对工作的认真,近乎偏执。因为在医院里负责机要通道,收发的很多文件都是机密,所以张净思在处理文件的过程中非常严谨细致。他要反复检查他送来的文件材料,但如果他认为有什么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不合适,就必须和文件起草人或相关负责人严格核对,确保无误后再送。他处理的每一件事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有时,当有紧急情况时,警察忙于提交信息。偏偏领导不在单位,没人签字盖章的时候,干警们急得脚都跳了,张净思还在继续“转”。即使警员已经向领导请示,也要当着领导的面打电话再确认,事后他一定会找领导完善相关程序。在处理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因为太有原则,经常和领导同事“辩论”,有时会脸红脖子粗。为此,警员们对他有过多次“抱怨”,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顽固分子”。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谨、认真、执着,自检查以来,作为一名司法警察,他在搜查、传唤、送达、协助检察官提审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他所负责的机要渠道、网络安全、相关资料也没有出现泄密等安全事故。

“疫情防控先锋”张净思

多年来,在石泉县人民检察院的各种会议上,受到表扬最多的人是“张净思”,“张基宏”这个名字也是院里各种表彰奖励中的高频词。我们被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表彰为先进典型,不仅是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65438 10月26日晚,我们接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紧急通知,要求单位派一名志愿者进入社区,在27日上午对疫情进行彻查。当时是大年初二,很多外地警察还没来得及回到岗位,医院里一时难以派人。27日,正在值班的张净思挺身而出,配合牵头单位和相关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社区进行摸底调查,连续多日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社区调查一结束,他就了解到,医院里很多外地民警因为疫情无法回到岗位,有的民警在家隔离。张净思一天没休息,马上回到医院,主动承担起公文平台和机要渠道的收发文件工作,填写每日疫情防控报告,发放防控物资,承包部分民警居家隔离。他每天加班,忙得晕头转向,但还是毫无怨言的做了几十年的事。

当单位要推荐他为疫情防控先进典型时,他的“固执”又上来了。他说:“我是国家工作人员,领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为国家做贡献。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不先进,也不典型。”直到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告诉他这是命令,必须执行,他才填写了个人信息报告。

表彰结束后,当他得知单位领导要安排人宣传他的先进典型事迹时,他再次拒绝,甚至“拒绝配合”采访,拒绝提供工作中的照片。他的拒绝很简单,却让人很感动。他说:“我老了,不要宣传我,多宣传其他年轻同志。”

这就是“张净思”,我们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他平凡、朴实、勤劳、倔强、卑微,让人又爱又恨,但同时又让人不得不尊敬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子是一面旗帜,代表方向;

榜样是一种资源,凝聚着力量。石泉县人民检察院为有这样一个先进典型“张净思”而自豪!同时,我们全体干警决心以“张净思”为榜样,坚决肩负起责任,经得起考验,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践行疫情防控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确保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整体战争、阻断战争的胜利。

抗击疫情先进集体事迹材料4张志田今年42岁,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医生,宣恩县李家河镇老司城村人。

65438+10月19,他带着10岁的儿子从杭州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原计划于10月27日(65438)返回杭州的张志田取消了行程。

65438年10月29日晚,张志田主动“挑战”宣恩县卫生局,愿意参与李家河卫生院的疫情防治工作。65438年10月30日上午,张志天走进医院,成了医院的“编外医生”。

张志田从医20多年,主要从事放射科临床医学研究。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张志田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了医院的影像报告诊断。

李家河卫生院出入口只有一个大门,医护人员和患者通行。张志田和卫生院商量改造,按照两通道三区传染病楼的标准,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通道分开,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分开。同时,为进出住院部大楼的通道改装了两个小门。医院在卫生院门口,也是被隔离带分成入口和出口。

医院缺医用材料,张志田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为医院筹集医用防护材料捐款。“捐赠物资和技术,真的很感动。”李家河卫生院院长段万能说。

家住来凤县大河镇大坝社区的杨铮,2020年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在一家外企工作。临床医学专业的杨铮看到监测点人手不够,主动申请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他每天工作12小时,检查过往车辆,检查车上人员体温,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执勤人员规范防护措施...

10月24日,荆州第一医学院主治医师王道良是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第一次换班后,刚刚解除隔离观察的王道良又主动出击,回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目前,任务必须完成。王道良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想法:拯救生命。

“病人的心率迅速下降。如果不做急救,病人很快就会心脏骤停。”王道良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开始对病人进行胸外按压抢救。随着急救药物开始见效,病人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

救援时空气中气溶胶的密度更高,暴露的风险更大。进行胸外按压时,大幅度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防护服的损坏。面对危险,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救病人,就必须多争一秒。救援前,王道良想象着万一遇到危险怎么办。但是,等他真正操作起来,这种担心早就被遗忘了。“就想着怎么救人。”幸运的是,一切都很顺利,没有发生意外。如此惊心动魄的与死神搏斗的一幕,无时无刻不在隔离病房上演。高压力高紧张的状态是日常工作,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更是家常便饭。

一种态度:责任

每天早上8点,王道良都会准时穿上防护装备。查房时,王道良问得很详细,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体温、咳嗽等症状、年龄、基础疾病、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等等,然后做出判断。

对于确诊患者,王道良的职责是执行新冠肺炎专家组的治疗方案。患者千差万别,有的症状轻,有的危重,有的恢复快,有的看得慢,有的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王道良和医疗团队采用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这不仅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病人的家庭和社会负责。是做好治疗的最后一关,让患者顺利康复,安全回归家庭和社会。”王道良说,这是抗击“疫情”的医生必须承担的特殊责任。还有很多一线医护人员和他并肩战斗。“他们都很年轻,更努力。他们晚上工作八小时,不能休息。特别困的时候,只能趴在办公桌和躺椅上休息。”

一个信念:承担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前没遇到过,但出于医生的职责,生命的信任,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坚守岗位。我们必须有信心、有能力、有责任尽力救治患者。”王道良已经1个多月没回家了,过年安排的节奏完全被打乱了。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王道良的爱人安排的。

王道良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日。他说,经过这次实战,他有了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比如穿防护服,如何检查治疗病人。按照要求,离开隔离病房后,需要进行医学隔离观察14天。2月25日,王道良立即申请再次进入隔离病房。他希望现在没有新增病例,疫情按照这个节奏早日结束。疫情过后,我最想做的就是完成手中未完成的手术。